|
決定兩岸關係架構的兩對基本矛盾
自從兩岸開始交往,彼此之間的關係就一直在兩對矛盾的約束下發展變化。政治上,兩岸存在非國家關係與國家關係化的矛盾,經濟上,兩岸存在市場關係與非市場關係化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架構,其中任何一對矛盾的變化,都會導致兩岸關係的變化。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取決於如何處理這兩對矛盾。……
|
|
淺析“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
作者指出,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顯示出重大政治意義,是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的努力方向,同時也是涉台領域新的研究重點。兩岸對政治關係定位存在部分交集,但也存在巨大差異。基於歷史與現實,兩岸政治關係的本質是內戰遺留並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追根溯源,是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內戰及其延續所造成。以1949年為界限,在中國領土範圍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對“中華民國”的主權繼…
|
|
兩岸關係中相關重要概念再析
所謂“再析”,是因為兩岸關係中相關概念自出現至今已經過去若干年了,學界也曾對其進行過分析,甚至有些名詞,如“統一”、“獨立”等,兩岸大眾對其亦耳熟能詳,所以今天對這些概念的探討是在既有基礎上的再次理論梳理。社會科學研究中有一條公認的准則,即“一切嚴肅認真的有意義的爭論,都從概念的界定開始”。否則在對同一概念內涵外延理解不盡相同仍至南轅北轍的基礎上討論問題,將出現重大誤解甚至陷於“雞同鴨講”的尷尬境地。下面筆者嘗試對幾組關鍵概念進行…
|
|
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及其前景
兩岸公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現在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深水區。需要對於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做出戰略性、前瞻性判斷。這是保證順利渡過深水區,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戰略目標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對於2013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實踐的分析、把握,為完成這一工作提供了基礎。……
|
|
公務交往:兩岸關係新進展與應該注意的新問題
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兩岸之間的互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兩岸的公務部門以及公務人員之間的互動已經逐漸擺脫過去需要依託“非官方”身份的方式,而是以官方身份直接進行業務交往。在海協會和海基會所簽訂的包括《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海峽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等在內的多項協議當中,都規定了“聯絡人制度”,在兩岸司法部門和行政…
|
|
“紅綠交流”對兩岸和平架構的意義
和平發展是台灣民眾的集體訴求,它既是島內的主流民意,又是紅綠藍三方共同的價值追求。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成為影響台海穩定和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無法回避的議題,更是其重返執政的必要前提。隨著2016年“大選”的日漸臨近,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面臨開放交流、務實調整的壓力。對大陸而言,從爭取民心、促使民進黨轉型、鞏固和厚植兩岸和平架構、爭取最大程度民意支持的角度思考,亦有必要與台灣在野黨開展交流,在目前尚…
|
|
“一中框架”蘊含的特殊意涵與兩岸政治商談
“一中框架”是一個中國論述的最新發展,是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及兩岸關係長期的發展變化中,逐漸形成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論述,她既是大陸對台政策理論創新的產物,也是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具有深刻的理論性和現實的實踐意義。因此,深入瞭解“一中框架”論述的由來,把握“一中框架”的核心內涵,理解“一中框架”的現實效用,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特別是兩岸政治談判的開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引的意義,可以說,未來兩岸的政治商談、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
|
|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路徑探討
所謂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就是由兩岸的智庫社團、研究單位以民間學術的方式,就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議題進行對話、探討。民間政治對話是政治對話的一種形式,大陸新領導人接班以後,各種形式的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日漸升溫,管道多元,對象擴大,頻率加快,層次提高,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增強。本文試圖對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現狀做一分析,以探討其未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新驅動力的可能路徑。……
|
|
對兩岸和平協議內涵及達成路徑的再探討
四年前,兩岸關係結束動盪與緊張對抗、步入和平發展軌道一年有餘,學界剛剛開啟討論政治議題的大門,筆者參加在台北舉辦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時,發表《對兩岸達成和平協議問題的初步探討》一文,就兩岸和平協議的定位、性質、原則、內涵以及達成的步驟等問題,提出個人的淺見,在當時引起一些討論與爭議,顯現兩岸在此問題上存在原則性的分歧與認知上的差距。之後的幾年中,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深化,通過政治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的重要性及必要…
|
|
兩岸海洋維權合作相關法理難點解析
隨著“黃岩島事件”、日本“國有化”釣魚島列嶼、“廣大興事件”、菲律賓向國際仲裁法庭起訴中國等事件的發生,東海、南海爭端日漸白熱化。面對“美日安保同盟”以及可能出現的所謂“南沙集團”甚至“卡拉特集團”,中國大陸及台灣似乎略顯勢單。於是,兩岸有關聯手維護海洋主權的呼聲不斷高漲。然而,儘管兩岸有著都主張“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高度相似的海洋政策,但兩岸官方在海洋合作維權上仍然面臨相關法理難點。……
|
|
中國的發展目標與對台及國際戰略調整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全面”和“建成”,它不僅要在GDP總量的基礎上翻一番,保證GDP年均增長不低於百分之七的硬性規定,還有要完善並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政治改革的各項任務;還要解決在環保等一系列領域不給後代子孫留下欠債,做到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為完成這一戰略發展任務,就必須保證中國周邊的安寧,護衛世界和平;盡一切努力,防止因大規模戰爭的爆發,被迫中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
|
兩岸“先經”與“後政”的關係之辨
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但遺憾的是,隨著兩岸經濟的熱絡交流與合作,兩岸政治關係卻裹足不前,呈現出“只經不政”的局面。針對這一局面,有人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決定政治的原理,認為兩岸“只經不政”是暫時現象,“由經入政”是一個必然的自然而然的能動過程,不必人為推進;也有人因當下台灣方面“只經不政”而對我們“先經後政”的對台政策產生了動搖和懷疑。那麼,兩岸“先經”能否必然帶來“後政”?如何評估經濟交流的政治…
|
|
兩岸國家認同的特色及其影響
兩岸國家認同,是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認同是特定區域內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歷史時期中,在共同命運的基礎上,形成的高端認同。兩岸國家認同是在兩岸幾百年的共同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又經歷了最近二十多年的衝擊,具有了鮮明的兩岸關係特色。認識和把握這些特色,將有效促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強化,從而為實現兩岸國家認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奠定堅實基礎、創造必須前提。……
|
|
兩岸關係政治定位問題探討
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了歷史性的大突破、大發展,大陸改革開放30年、兩岸民間交流20年所蓄積的能量,以及全球化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與動力,促使兩岸的交流聯繫更加頻密。與此同時,國共兩黨基於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兩岸一中框架”而建立的政治互信進一步鞏固深化。但毋庸諱言,兩岸目前的和平發展局面仍屬於低層次的,主要表現在:兩岸公權力交往還不得不以民間機構的名義進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不時產生摩擦,兩岸軍事互…
|
|
馬王之爭的台前幕後
9月初,台灣“特偵組”根據兩段監聽錄音指控“立法院長”王金平涉嫌“關說”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司法案件,馬英九罕見的兩度召開記者會,將事件定調為“弊案”,公開批評“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並火速通過國民黨考紀會撤銷了王金平的黨籍。王金平則是發表1100多字的聲明,定調“不辭職、不退黨、不組黨、不罷馬”,並通過司法訴訟途徑以“假處分”方式繼續保留行使國民黨黨員權利,進而保留“立委”資格和“立法院長”職務。一場司法“關…
|
|
當前美國對台政策及其調整趨勢初探
“企穩防變”是美國當前對台政策的主要特徵。其原因在於:美國在東亞面臨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性變化;中國崛起導致東亞戰略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尚未完全擺脫2008年以來的經濟、金融和財政困境的美國雖出台“重返亞洲”政策以挽衰勢,但受限於多種因素,難以在近期把戰略調整到位。就台灣問題而言,美國需處理的相關事務也比以前更加紛繁複雜,既要面對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的兩岸關係,也要面對包括“(台灣)棄美論”和“(美國)棄台論”在內的各種要求調整政策的呼…
|
|
兩岸政治對話前景淺析
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軌道5年多來,在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取得巨大進展,可以說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躍,唯導致兩岸分隔、對立的政治死結未解,並成為阻滯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終極障礙。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涉及歷史、現實、國際等眾多複雜因素,並非一朝一夕便能達成,但先就一些兩岸關係發展中無法繞開,且涉及民生福祉的政治性問題展開對話與協商則是可能和可行的。馬英九連任之後,兩岸民間和學界有關政治對話的討論日漸增多,令人遺憾的是實質步伐一直沒有邁…
|
|
蘇貞昌調整兩岸政策的策略與前景
2012年“大選”民進黨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兩岸政策未能與時俱進,無法讓選民放心。2012年4月11日,蘇貞昌在登記競選黨主席時表示:要積極與大陸交往互動、多瞭解中國。然而,一年多過去了,蘇貞昌不僅未能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行實質性調整,相反,其“台獨”主張與思想卻日益明確而僵硬,不言而喻,短期內,民進黨的政策調整與政黨轉型均將無從談起,民進黨仍將深陷“台獨”泥淖。……
|
|
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重大意義
觀察台灣社會的政黨政治生活,可以看到一個較為獨特的現象,就是國民兩黨的區隔不是按照社會階層來劃分,而是按照不同的國家認同來劃分的。國民兩黨不同的成長歷史和社會背景導致了兩黨在國家認同的差異。隨著台灣社會的本土化,以及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的巨大變化,國民黨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同時,仍然通過“一中憲法”保持了兩岸關係的“一中架構”。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仍然固守於《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所堅持的價值理念,以“一邊一國”定位兩岸關係。以國家…
|
|
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當前兩岸政治關係進入“柔性對峙、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岸政治關係緩步推進,總體向好,但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水準偏低。兩岸間接政治對話已拉開序幕,但政治僵局仍未突破。由於制約兩岸關係的戰略環境尚未根本改變,尤其是兩岸政治互信和社會互信基礎薄弱,未來三年兩岸政治關係可能難以出現重大突破。本文著重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制約因素,希冀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探討兩岸政治安排提供有益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