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地區合作長期有爭論
中國在今後對於和諧地區的建設,將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中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從非官方的渠道或者半官方的渠道加入到地區合作以來,一直對地區的合作有著再認識的過程,國內對此也有過不同的學術爭論。
八十至九十年代,從中國正式加入PECC(一九八六)年開始,到後來中國加入地區安全合作,“東盟地區論壇”(一九九四),國內對有利還是沒有利、應不應該加入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主要擔心是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利益會不會因此而受損失?因為過去在冷戰時候,中國面對的地區合作組織都是封鎖、遏制或者說針對中國的。
中國在合作中增強了信心
經過這麼多年的合作,中國逐漸在融入的過程中建立了信心,而且對地區合作有了新的認識。就是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地區的繁榮,地區的繁榮對中國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中國與地區雙方發展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而且從過去簡單的要求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到現在要主動地參與地區的和平穩定的建設過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也反映了對和諧週邊的戰略思想的考慮。
東亞的一體化建設有自身特點
從內涵來講,除了我們所說的和平穩定的意義以外,可能還要有進一步的思考。就是從改革開放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和幾十年融入地區的經驗來看,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含義以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制度上的要求。就是中國面對地區發展,同時地區的發展也在向一體化的方向進行。
所以在這個過程裏面,東亞創造了一些東亞獨特的東西,中國的發展也為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例證和模式。應該說,從目前地區一體化的建設來看,東亞的建設相對滯後,但是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在制度建設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這是與本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治和安全的要求分不開的。
但是這個制度現在還不是很明確,中國與這個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通過各種形式比如:“東盟加三”、“東盟加一”,還有東亞峰會、東亞共同體的建設等等,正在摸索,各種制度的雛形已經有了一些顯現。
我覺得這個時候,需要中國與地區一起細緻地把地區過去發展的一些成功的經驗加以總結,結合中國加入地區的一些戰略需要,在推動地區發展的過程面,使得地區的發展呈現一種良性和協調,其前提是和平與穩定。
胡仕勝:週邊環境極其複雜中國必須主動出擊塑造環境
中國週邊環境極其複雜正因如此更要加以營造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週邊環境,週邊環境是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甚至崛起的一個重要依託。而中國的週邊環境非常複雜甚至說非常糟糕,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大國可以與我們相比。
我們有十四個鄰國,大國一堆,小國一大幫,海上鄰國又有六七個,正式有核的和非正式有核的也是圍了一圈,是大國中最多的。地區熱點問題、恐怖主義活動等比較集中,是一個充滿了動蕩的弧。也正因為如此,構建和諧週邊的意義非常重大。從整個環境來說,中國與週邊實際上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如何通過和諧週邊構建,把這個命運共同體打造好,是重要的課題。
我們與週邊是休戚相關,尤其是隨著我們走出去,隨著我們在外部利益的拓展,那麼外部尤其是週邊的穩定,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中國人走出去的多了,海外的利益多了,必然會有一些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方面的事件發生。這就更需要我們如何關注週邊地區,如何有力地加以營造。
週邊的戰略猜疑會導致域外大國勢力的乘機介入
另外,隨著中國的崛起,也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反彈。週邊大國也好、小國也好,往往會有這種反彈。
當然現在有些地區相對好一些,比如東盟地區過去對我們是非常戒備的,而過去的老東盟基本上是反共起家的。現在由於中國對區域安排的融入,對小國多做讓與,使他們充分享受了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利益。比較明顯的就是,東盟對中國的猜疑、中國威脅論的聲調等等,下降了非常多。
那麼在其他地區呢?這種猜疑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南亞。當然中國在南亞的主要矛盾就是與印度的矛盾,而與其週邊小國的關係相對要好得多。
這種猜疑引起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域外的、地區外的大國乘機介入。最近幾年印度在國際舞台上是香餑餑,各個國家競相拉攏,這也與中國的崛起有關係。由於印度與中國的戰略互信不足,域外大國就很容易對印度進行戰略拉攏,而印度也會對此大加利用,以為其大國崛起提速。這種戰略拉攏的結果,必然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戰略擠壓,給我們營造週邊增加了某些代價,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戰略經營成本。比如我們要想從戰略上拉攏印度,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資源,而我們手頭的戰略資源可能是比較有限的。也正因為如此,如何藝術地構建和諧的週邊,顯得意義更加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