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於這麼多異常多樣的文化,使週邊各國政治體制的作用顯得突出一些。有些週邊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對中國最近幾年的迅速發展,還是持一定的警惕態度。即使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對中國的防範心理也是顯而易見的。
假如中國對週邊國家的吸引力遇到了西方大國的競爭,那麼一些中小國需要考慮是要接受中國的模式,還是接受美國等西方大國的模式,即它們需要衡量一下哪種模式對自己的影響最大。根據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說,隨著美國等國家對亞太事務的不斷介入,中國對週邊中小國的吸引力可能會相對下降。
需要東亞的核心國家共同推進和諧
第三個不利因素也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和諧週邊的建設還缺乏核心國家的聯合推動。東亞地區合作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是缺乏核心國家的積極推動。儘管中國極力提倡構建一種睦鄰友好的週邊關係,但是我們的這種想法仍需要與週邊大國進一步溝通、交流。
歐洲一體化的成功實踐表明,歐盟之所以能夠形成今天的規模,與法國、德國和英國的聯手推動是分不開的。反過來,東亞地區一體化沒有類似的幾個核心國家來共同推動。而且首屆東盟峰會已經表現出一個不好的苗頭,即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出現了非東亞地區的國家的參加(日本將澳大利亞、新西蘭拉進了此次峰會)。沒有大國深入參與的地區合作必定是不成熟的。
在中國的週邊地區,核心國家如果算上俄羅斯的話,還有美國、日本。大國是構建和諧週邊的關鍵。與之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上述核心國家未能找到共同利益契合點,那麼它們就不會找到一個共同的有效機制來推動一體化繼續深化。目前,不管在經濟領域還是安全領域,這種機制並沒有有效運轉起來。如果大國關係處理不好的話,將對中國營造和諧的週邊,造成最主要的障礙。
胡仕勝:分片分塊易於合作
既然大的地區認同、區域機制安排比較費勁,或者運轉起來效率不高,其實可以考慮分片管理。
因為中國週邊那麼大,三萬多公里邊界,應該根據不同的區域,分塊、分片管理;就是根據地區各自的特色,建立一種次區域合作,推動次區域合作的發展。有時也是可以達到和諧週邊的目的的。
如果強求一律的話,剛才說了,中國週邊有那麼多的宗教、那麼多不同的文明、各種政治形態、民族形態,都不一樣。不像歐盟那樣,有一種統一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我認為,既然難度很大,就不如退而求其次,專心在不同的區塊,經營我的區域機制安排。比如東盟的十加一、十加三,還有六方會談、東北亞合作等,每個區塊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同的區域合作,根據當地具體的特點來經營。
當然,現在中國和南亞的區域合作機制尚沒有建立,中國剛剛在去年成為南盟的觀察員;至於這個觀察員怎麼運轉,南亞的幾個國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印度對於中國成為南盟觀察員是抱有非常嚴重的猜疑心態的,就把韓國拉進來,又把日本也拉進來,還把美國也拉進來,都作為觀察員,將觀察員之間的力量相互抵消。
我的意思就是說,分片管理,各有側重,這樣可能更加有效地推動區域機制的安排。因為祇有通過區域機制的安排,才可能會有效地抵制週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
因為中國的塊頭太大,即使你是非常友善的,人家也會懷疑你。就像大象和羊,記得東盟的哪個人說的,大象即使對我沒有任何惡意,但是你翻個身,對我這個羊來說,都感到恐懼。
中國處在這種環境下,面臨著三個崛起的或者說轉型的大國,因此在各個區段可能採取不同的戰略合作方式,可能更有效;形成不同的區塊利益共同體,這樣對於建設和諧週邊,可能會更有效一些。
這還是一個機制制度化的問題,使中國在不同的區塊都讓人看到是可預期的。中國現在之所以讓人感到恐懼,就是因為其不可預期性。
韓鋒:中國改變了東亞整體結構需要明確會提供甚麼模式
這個地區有幾個特點,有利於我們構建和諧地區,同時也有一些障礙。
地區的多樣性和巨大差距
給建立地區一體化帶來難度
這個地區,應該說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與宗教,在制度上也可以說幾乎涵蓋了當今世界所有的政治制度,無論是轉型的、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還有軍人政治的,還有君主政權。這個地區政治制度的多樣性,就構成了這個地區的一個特點。這對於要建立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地區一體化,應該說是一個難題。
但是在我看來,在這個地區,目前還沒有人想建立一個嚴格的、非常制度化的地區機制,起碼在近期是不可能,另外也沒有哪個大國有這樣的打算。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共同體、一體化的提法,或者可以說,在這些共同體的策劃者的腦子面,就沒有歐盟共同體那樣的地區一體化或者共同體建設,將來是甚麼東西,現在都還講不清楚。我想需要包裝,需要創造新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