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6月號,總第12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應對

  美國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是有非常強的技術支持和科學支持,是可以支持政治決策。但是中國還做不到那個程度。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科技實力還沒有美國那麼強大雄厚。不管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包括環境科學、能源技術方面,都還做不到美國的程度,必須承認這就是國力的差別。

  美國推出的是政治解決方案
  中國的決策支持必須多元化

  有一點非常值得關注,就是美國的這種決策過程,一旦從技術層次上升到政治層次的時候,大批從事政治學、經濟學研究的專家參與進來,就是多學科開始介入決策過程。而我們中國現在的狀況,據我觀察,決策過程基本是技術主導型的。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決策過程中,國際政治(包括廣義的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極少。換句話說,參與的程度極低。我國目前的應對策略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方案,似乎有了技術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就是說,我們目前拿出的不是政治解決方案。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需要深刻反省的問題。如果真要將氣候變化看成是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要從國家安全和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待此問題的話,那麼中國關於氣候變化決策過程的參與者,或者是參與支持決策的團隊,需要大大豐富和加強。
我們的決策支持團隊中,查不到幾個法學家、國際政治專家、經濟學家。我認為,這是中國關於氣候變化的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而在這種具有明顯薄弱環節的狀態下,去搞國際談判,絕對容易出現考慮不夠周全的問題,很難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如果沒有一種長遠的、宏觀的、整體的、多元的考慮,我們會處處陷於被動。

  其實,決策支持的多元化是我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且很容易辦到,祇是我們一直沒有將之上升到一個高度來認識。

  國內技術就可降低能耗總量
  不靠美歐技術也能解決問題

  各國都有不同的立場,我現在就是從中國的立場來說,認為中國在氣候變化這個問題上大有可為,這也是從我的研究項目角度發現的。

  我認為,我們中國其實不必把改善氣候變化作為我們的首要責任,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利用氣候變化這個題目,包括那個公約,也包括我們國內的需求,做到雙贏甚至多贏。換句話說,我們完全可以在這個背景和條件之下,做到自己的問題也同時解決;因為它確實對我們也是一個機會,給我們解決自己的問題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我發現,中國祇要在國內好好梳理一下我們能源消耗的結構,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技術,就可以獲得很多減排的結果。我們現在很多能源消費者祇有非常低的技術水準,非常落後的能源管理能力,是在非常無效率地消耗能源。這些低級能源利用技術根本不需要歐美技術來解決,我們目前已經擁有的技術已經絕對可以解決,關鍵看你有沒有決心去努力推動解決。想幹這個事的市場資金有的是,國家對此不需要花很多錢,甚至不用花錢。這個問題一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就會顯著下降。

  我認為我們不必依靠美歐的技術轉讓,就可以達成效果非常顯著的減排。
  
  要關注聯合減排
  
  首先,我們要豐富決策過程的技術支持。在決策支持團隊中加入大量的非工程、非自然科學的專家,特別是法律的、政治的、經濟的專家應該加入進來。

  其次是中國可以以氣候變化為一個題目,更多地關注聯合減排,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而這個方面潛力最大,正如經濟學所講的邊際效益極高的領域,而現實中恰好是我們今天最不受國家重視的那些領域和方面,這個方面的投入、政策都還非常薄弱。

  第三,其實國家祇要很快地出台一些政策就夠了,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就可以非常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說對於可再生能源,雖然也有法律,還有財政部和發改委出台的有關執行可再生能源法的一些政策,包括補貼政策都出來了,但是還有非常大的政策失誤。比如說供熱部門使用可再生能源,就不能像供電部門那樣享受兩角五分的補貼,這顯然是政策失誤。為甚麼大家都在減排、都在節能,供熱單位就不能像供電單位一樣享受補貼呢?顯然這是因為供電集團有著很強的利益遊說能力。供電集團把發改委和財政部說明白了,祇給發電補貼。可是供熱很多也是燒煤呀!不燒煤或者提高能效,也是減排節能。為甚麼就不能給予同等待遇呢?這說不過去。
  
  對於美歐設的局
  中國要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場
  
  就供熱來說,在中國的三北地區,就是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我估計每年的煤碳消耗,可能不低於一億噸煤。僅僅是東北地區的小城鎮,就應該在三千萬噸左右。

  所以中國北方,供熱行業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節能減排的領域。這個做好了,尤其是在城市,第一個受惠的就是老百姓,因為大氣干淨了。第二個是能耗減少了。第三個,氣候變化的效果也出來了。

  中國到那個時候,就是不承諾甚麼,祇要一下子拿出來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減排數據,就很有用。而這個減排數字,其實說到底是我們自身受益的結果。這個數字可以拿到國際上去,中國一下子就主動了。我們的專家跟人家談得焦頭爛額,連覺都睡不成,就是為了那麼一點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何苦來呢?

  這是美歐設的局,你不要奢望從他們兜摳出多少錢來,幫你搞甚麼經濟建設,這是不可能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