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英九困境:執政初期的跌跌撞撞
王崑義(台灣)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
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百度”對“民粹主義”的解釋最重要的一句是:“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既然沒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顯見“民粹主義”還是有它“善”的一面。那麼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民粹主義”又對台灣政治具有甚麼樣“善”的意義呢?這一點過去相關的學術討論中,很少有給予肯定的一面,主要是因為不管是李登輝或是陳水扁,由於他們都是善於操弄“民粹主義”的“行家”,所以“民粹主義”在台灣政治的發展過程中,也一併被汙名化了。

  但若從整個台灣的政治發展過程來看,“民粹主義”後來會演變成“民粹台灣”,並不是哪個人有那麼大的絕對力量去“操控”民粹主義,反而是在政治社會的相互激盪中自然發展出來的現象。否則我們無法解釋在沒有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當下,馬英九也沒有操控民粹主義的作為,但泛藍之“亂”所隱含著民粹主義怎麼還繼續存在,那不是代表泛藍人士還繼續沈浸在民粹主義的氛圍之中,迫使他們為了找尋新的敵人,不分青紅皂白的把他們的“總統同志”或馬英九所選擇的“菁英政府”,也像敵人一樣的當作“怨懟”的對象。為此,他們不斷的利用馬英九“親綠”的理由進行反噬,才會造成泛藍支持者心裡的不安,也讓馬英九的“總統之路”走得跌跌撞撞的主因。

  那麼泛藍的“民粹主義”又從何而來呢?這是因為他們過去所崇尚的蔣介石與蔣經國的“兩蔣權威”,在遭到李登輝的解體之後,迫使他們不得不把李登輝政府當成“怨懟”的對象,所以一九九○年代從新黨的“反李”開始,他們把李登輝當成是一個虛擬的圖像,做為他們發洩“民粹主義”的目標。相對的,李登輝也藉由中國的圖騰,掀起一波波台灣內部民粹主義衝突的高潮,李登輝並把“反李”的泛藍人士無線上綱打成“中共同路人”,繼而在台灣演出一段“波瀾壯闊”的、虛擬的“中國與台灣的戰爭”。

  陳水扁執政以後有樣學樣,也把李登輝的戲碼繼續演下去,這也造成阿扁執政八年,台灣內部“中國與台灣的戰爭”並沒有終止。泛藍之士透過“反扁”的民粹主義對阿扁發動全面性的攻擊,阿扁也操控泛綠陣營的民粹主義進行反擊,台灣過去八年由“中國與台灣的戰爭”想像所呈現的的“民主內戰”,讓台灣的經濟發展幾近停滯。所以從本質上來看,過去幾年不斷發生在台灣內部的“中國與台灣的戰爭”,不過是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在進行“民粹主義”的較勁,是一種完全虛擬的想像,而不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馬英九上台以後,支持民進黨的民粹主義已經奄奄一息,但泛藍的民粹主義在勝利的期望中並未消退,他們一方面對民進黨執政時期弊端“趕盡殺絕”,也在搶佔官職中演出一波波權力鬥爭的戲碼,讓台灣人民看不到“馬英九中興”的氣象,馬英九在國際經濟環境惡化的“外患”之下,還要面對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內憂”,在遭到“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也在雙方面沒有處理好的情況下,更是削減了台灣人民對他的信任度。

  事實上,馬英九沒有處理好“內憂”,主要是他誤認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還停留在“中國與台灣的戰爭”的想像中,所以他急於以實現“競選支票”中的“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和“陸客來台觀光”的兩大議題,並結合選用一些具有綠色背景的政治人物參與政府的運作,試圖終結“中國與台灣的戰爭”的虛擬想像持續下去,以免這種想像繼續像幽靈般的纏繞著台灣的政經發展,更希望讓兩岸關係走出被“民粹台灣”的牽制,邁向真正和平與發展的局面。

  就因這次泛藍內亂不是以往“中國與台灣的戰爭”翻版,“中國與台灣的戰爭”在三二二選舉時已經暫時落幕,泛藍這次的內亂反而是單純的搶佔官職的權力內鬥,馬英九誤解了其中的意義,沒有對症下藥,所以他試圖再終結“中國與台灣的戰爭”,特別選用少數“涉綠”色彩的人士擔任重要職務,反而陷入被泛藍人士把他打成“台獨同路人”的窘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