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創作的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 |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在過去幾年裡,許多藝術家開始使用所謂的“神經網絡軟件”來創作藝術品。用戶將現有的圖像輸入軟件,然後軟件會對這些圖像進行分析,學習其中特定的美學因素,並生成藝術家想要的新圖像。通過控制這些模型的輸入和參數,藝術家可以產生各種各樣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無窮的圖像作品。
這些作品通過畫廊展覽、媒體報道和兩次高調的藝術拍賣,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作為學術研究人員、藝術技術的開發者以及業餘藝術家,看到藝術家們擁抱新技術來創造新的表達形式總是讓人感到興奮。但是,就像之前開創性的藝術運動一樣,神經網絡藝術也帶來了許多難題:當這些藝術品來自許多不同的個人創意和算法時,我們如何看待作者及其所有權?我們如何確保所有參與創作的藝術家都得到公平對待?
1.新的運動正在誕生
活躍的神經網絡藝術興起於過去幾年,部分原因得益於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它始於2015年名為DeepDream的項目,該項目是由一位谷歌工程師偶然啟動的。他想找到一種方法來可視化設計用來分析圖像的神經網絡系統的工作原理。為此,這位工程師在神經網絡中輸入照片,並要求它增加圖像中檢測到的物體部件數量。結果,他得到了一系列怪異而令人回味的圖片。
這位工程師在網上分享了他的方法,藝術家們立刻開始嘗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DeepDream藝術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展覽。因為這款軟件是免費在線共享的,數字藝術家可以用這些模型進行實驗,然後分享他們自己的結果,並進行修改。Twitter上有個活躍的神經網絡藝術家創意社區,討論他們的實驗結果,以及最新的發展和爭議。主流藝術家也接受了這些工具,特雷弗·佩格倫(Trevor Paglen)、瑞菲克·阿納多(Refik Anadol)以及傑森·薩拉文(Jason Salavon)等藝術家都舉辦了大型展覽,並接受了各種委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