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據《明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香港政府公布今年的私人住宅預測落成量只有1.2萬個,是30年新低。自從港府在2002年推出勾地表制度以來,香港的私人住宅供應數量拾級而下,樓宇落成量由近年高峰期的每年2.6萬個萎縮至今年的1.2萬個。住宅供應減少加上港人收入兩極化,中低收入市民的購買力逐步轉移至售價較低的內地樓宇。港人移居內地趨勢逐漸形成,隨之而來的影響不容低估,港府須予正視。
新落成樓宇供應減少,近年發展商的推盤策略,由價量並重變成求價不求量,呎價愈來愈貴,面積愈來愈大。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顯示,面積逾1076呎的大型住宅單位,佔落成樓宇的比例為近10年新高。豪宅呎價屢創高峰,但中下價樓宇價格則於低位徘徊,去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幅只有0.67%,但大單位的樓價升幅則達2.4%,兩者差距持續擴大,樓市兩極化趨勢漸次形成。
社論指出,樓市兩極化與市民收入兩極化同步出現,統計處較早前發表的數據顯示,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減少,高收入和低收入人士的比例上升,香港出現所謂“M型社會”的趨勢﹕正在向下“沉淪”的中產家庭不願買樓,少數躋身社會上層的精英則把目光聚焦於高價豪宅。
過去10年,香港勞動人口增至357萬,增長率達12%,家庭住戶也由185萬增加至222萬個,對房屋的需求理應甚大。可是,由於收入和樓市同時出現兩極化,市民購買力並無湧向中下價樓宇,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單位樓價升幅較中小型單位大,過往以換樓改善環境的方式行不通,另方面則由於現時公營房屋的居住環境轉好,為改善環境而買私人樓宇的動力大為減少。統計處數字顯示,過去10年,港人居於私人房屋的比例只輕微上升,但資助房屋如居屋的住戶比例上升近一半,可見公營房屋發揮了為巿民提供合適居所的功能。
社論表示,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港人內地置業的趨勢。據香港地產代理業人士分析,單是去年,港人在內地買了2.29萬個單位,深圳約佔了1.22萬個,數量與今年香港的樓宇落成量相若。港人在深圳置業持續增多,去年較前年增長近10.2%,這些港人業主部分是收租的投資人士,但更多的是因為工作和家庭而在深圳置業,所佔的比例高達34%。過去10年,中港婚姻的比例維持在四成左右,2006年6萬對新婚夫婦中,2.8萬對為中港婚姻,基於照顧家庭和工作需要,不少港人選擇居住珠三角或深圳一帶。隨著中港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大型跨境基建陸續落成,交通時間一再縮短,可以預見,深圳、東莞和珠三角一帶將會湧現更多港人社區。
城市中心地區高昂的樓價迫使中下層居民遷離並非香港獨有,美國紐約巿樓價高企,不少人遷居鄰近的新澤西州。不過,由於香港和深圳屬於不同管轄區,長遠來說,深圳一帶出現愈來愈多的港人社區,將為香港的社會經濟帶來衝擊,在治安、醫療、教育及福利等範疇亦有深遠影響,舉例說,內地的港人社區出現治安問題,不但加重中港警方的聯絡工作,甚至可能要求香港警方在內地設立聯絡處。至於愈來愈多港人子女在內地生活,如何照顧他們的教育和醫療,勢將考驗港府的施政思維。
社論表示,現時的勾地制對香港土地供應造成的扭曲,將令港人移居內地的趨勢加快。港府應審視因土地政策扭曲帶來的連串後果,同時為處理隨之而來的問題做好準備。港人社區冒起,將為港深合作和進一步融合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兩城之間一體化的程度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港深如何處理每日進出的大量人口,這些都是下屆特區政府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