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清 江蘇南通人 職員
11月13日,著名報人范靜宜病逝。
“如果有來生,還是當記者”,這是老人生前說過的話。老人駕鶴西去,可他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讓人稱讚、讓人敬佩。
范老生前姓范的著名記者,還有個叫范長江。范長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奔赴延安地區,采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而范靜宜老人,則經歷了這個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他用自己的新聞作品記載了改革開放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巨大變遷。
作為新聞界的晚輩,每每為范靜宜老人生出尊敬之心、崇敬之情。他先是在遼寧農村採訪報道,用細膩的筆觸對比農村生活的變化,後來先後成為《經濟日報》、《人民日報》的總編輯。退休下來後,他又成為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開始獎掖後進。
老人是范仲淹的二十八世孫,師從吳門畫派樊伯炎,深得吳門真傳。范仲淹當年登岳陽樓時慨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氣度以及大濟天下蒼生的情懷。范仲淹當年修建的范公堤,至今仍造福著當地人民。作為范仲淹的後代,范靜宜老人繼承了先祖的這一傳統。只不過范仲淹當年是作為官員造福百姓,范靜宜老人則是作為社會的守望者,記載著社會的變遷。
長在紅旗下,沐浴著新中國的光輝。范靜宜的一生,波折坎坷,跌宕起伏。經歷十年文革的浩劫,可以說是飽受磨難。然而,這是借助下放農村的機會,他能親身體驗農民大眾的疾苦。淳樸、善良、誠實、樂觀,這些都是農民大眾的美好品德。范靜宜在農民大眾美好品德的感召下,沒有頽廢,沒有消沉,在被剝奪了寫作權利的前提下,繼續堅持用筆名發表文章。
先生曾說,五種人不適宜當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熱愛新聞工作,耐得住苦難,受得住風險,經得住誘惑,再加上那顆聰明、睿智的大腦,才能寫出好的新聞作品。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妙筆生花的范靜宜,遇上了自己的伯樂,從此人生步入輝煌時期。先前積累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於他後來的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化底蘊決定了審美品位,也決定了老人對於完美的執著追求。
回顧老人的一生,有利於新聞界的後輩從中汲取養分,進而反躬自省,改善新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