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傳佛教建築 |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佛教在線刊載作者韓秀華的文章《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特征簡析》,內容如下:內蒙古地區的喇嘛教建築,分布廣泛、特色鮮明,蘊含著濃郁的地域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
藏傳佛教建築在蒙古草原的大量興建,是自明代阿拉坦汗在板升修造漠南第一座寺廟--大召之後。經過幾百年的地域融合、積澱,成為一種獨特的地域建築文化,是內蒙古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從現在保留的遺存看,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在內蒙古地區從西到東分布廣泛,儘管所建地址、年代不同、所受藏傳佛教派別影響不同,所處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各異,建築特征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1、外部空間
1.1、選址
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召廟的選址多選擇山林水草豐美之地,靠山臨河, "風水"極佳。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位於大山深處,有的位於平川之上;每一個召廟的選址都有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使得這些召廟更具有神秘的色彩。從適應地理及氣候條件來看,這些寺廟的選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我區地處北疆,地域遼闊,橫亘東西。日溫差大、冬季嚴寒且漫長。據測算,陰山山脈南北側年均氣溫相差3~5℃,年降水量相差7~80毫米。寺院依山而建,可有效地阻擋冬季嚴寒氣流的影響。同時,寺院建在高爽之地,可避水患。
從視覺感受講,山峰峭壁給人以威嚴、崇高之勢;穀壑洞天則有幽奇之神秘感。寺廟建於半山上,依山勢錯落有致,佛教的神聖之感由然而生。
1.2總體布局
內蒙古地區召廟的總體布局大致分為對稱與非對稱二種。
對稱布局多建在平原,主要建築如山門、經堂、佛殿一般沿一條縱向軸線布置,左右兩側依橫軸分別以體形較小的次要建築相對陪襯,即主體建築置於中軸線上,附屬設施置兩側;各建築間再用廊廡連接,或用圍墻環繞,成為封閉性較強的完整建築空間;規模較大的召廟則有與主要軸線平行的次要軸線組織輔助空間,如側殿、僧人住所、倉亭等。在建築尺度及空間組織上,則從山門、經堂、佛殿依次層層推出,突出主殿的高大雄偉。這種布局形式與漢傳寺院建築的布局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