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並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證明了中國的建築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產和張揚設計的複制。我們看看他的代表作品,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舊磚棄瓦,引發你“悠然見南山”的詩情;寧波歷史博物館的瓦爿墻,引得一位老太太4次前往追憶“家的痕跡”;唯一的商業作品“垂直院宅”,希望讓困在鋼筋混凝土牢籠裡的都市人尋回鄰里溫情……王澍的代表作品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追求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則是人類共同的主題。
王澍對中國當代建築以及城市化的批評,會讓很多人不高興。他說,在30年裡,我們建造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千城一面”;他還說,一個地方的建築如果是庸俗的,在那裡生活著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他的話語或許有些急切,可仔細推敲卻都非常中肯。中國在向城市化邁進的過程中,四處大拆大建,以為高樓蓋起來了就是現代化了,殊不知如果各個城市最終都是高樓大廈而沒有自己城市的獨特風景,那麼城市之所謂城市也就失去了可比性,所謂差異化、多元化也就淪為空談。
不盲從西方建築,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思考中國建築的發展方向,設計出民族性、時代性、世界性並舉的建築,這或許是王澍獲評普利茲克獎的緣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