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當地計劃投資6.7億元,弘揚紅高粱文化,包括莫言舊居周圍的莫言文化體驗區
10月16日,範琿想好了該如何勸說莫言的父親同意修繕莫言舊居。
“兒子已經不是你的兒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
莫言成為了社會公共資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作為莫言老家所在轄區的管委會主任,範琿對說服莫言家人很有信心。
範琿發愁的是如何種出萬畝紅高粱。在莫言的家鄉,由於收益太少,高密當地的農民已不種紅高粱。如同血海一般連綿不絕的紅高粱早已成為記憶中的景象。
“我估摸著一年要投入一千萬”,莫言老家所在轄區高密市膠河疏港物流園區管委會主任範琿說,“錢從哪裡來?”
不過,他說自己絲毫不會猶豫,“賠本也要種”。
這一系列設想,都與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有關。
高密的“腰杆”
高密詩人李丹平說,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國的文學高地,國家的聖地”
高密酒桌上有了一條新規矩。
莫言文學館館長毛維傑說,最近高密人在一起聚會。第一杯酒,肯定是“先為莫言老師獲獎幹一杯”。
這段日子,在他看來,早上高密人走在大街上,精神頭都不一樣,“帶勁”。
高密的出租車司機,也喜歡和記者談起莫言。一名出租車司機迅速地背出莫言家幾門幾號,得意地說“他和我同學的老婆是一個村的”。出租車上的電台不時有人詢問莫言舊居怎麼走。
在新華書店,莫言的小說專櫃空了。小書店貼出了預訂莫言書籍的牌子。一本從未聽說過的雜誌,因為最後一頁有莫言的照片被放在了書架的顯著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