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寧(廣西南寧 學生)
5月16日,廣州市食藥監局公布了大米抽檢鎘含量44 .4%不合格,卻稱不合格名單不方便透露。面對外界強烈不滿,5月17日晚,廣州市食藥監局公布了涉事4家餐飲單位和處置措施,但沒有公布鎘超標大米的品牌和廠家。廣州市民再次表達強烈不滿,同城媒體窮追不舍,該局終於在18日10點半公布了八個批次的不合格品牌。(來源《南方都市報》5月19日)
如果說監管的不不到位讓不良經銷商鑽了空子,但在抽檢出問題大米後,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不合格品牌的遮遮掩掩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到底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何遲遲不公布不合格品牌?食藥監局在保護誰的利益?究竟是老百姓的健康重要,還是生產不合格食品的企業利益重要?
政府部門和普通民眾間權利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信息的不平衡,讓老百姓總是處於被動一方。筆者認為,信息越透明越有利於增強公眾對管理部門的信任度,提高自身公信力;一味地遮蓋、掩飾只會招來不必要的恐慌,影響社會安定,讓事態擴大化、複雜化,同時也讓群眾對管理部門產生不信賴心理,不利於以後工作的開展。
有人提出,相關部門是否是因為礙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壓力而不得不為不良企業充當“保護傘”的作用。如果真是如此,筆者認為廣州食藥監局實在目光短淺。公眾連糧食安全都沒辦法得到保障,何來生產力,談何經濟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所以,絕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將任何事情凌駕於大眾食品安全利益之上。
監管部門在發現問題後第一時間向公眾通報事件情況,曝光問題單位、問題品牌,是其職能和義務所在。這樣做既保障了公眾的食品安全,同時也給生產商和銷售商敲響警鐘,使他們不得不時刻處於法律的約束和公眾的監督下,進而生產銷售符合標準的產品。這樣做才能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品牌口碑,從根本上促進當地經濟良性循環,做到又好又快地發展,而不是通過損害人民的利益換經濟的增長。
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強調要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食品藥品質量標準和安全准入制度。政策若不能被實施,只會淪為一紙空文,保障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就無從談起。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加大監督力度,加強懲罰力度,已經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