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把責任完全怪罪到任何一方都不公平,但責任絕對有比例上的差別及客觀衡量上的標準,首先親民黨真的完全掌握提名地區基本盤及地方生態嗎?而不是聽信部分人士的想法;其次大家為何都還有捨我其誰的心態,吃碗內看碗外,政治人物力求往上發展是正常的,但是倘若議員身份都沒站穩就往“立委”看,這不免令人感到謀私的不良觀感。
再者泛藍政治人物縱使再有心結,有什麼話是不能溝通的?溝通的管道是那樣的方便及容易,距離是那樣的近但是心里的距離卻是那樣的遠,同屬泛藍陣營,在方向一致目標一致的情況下,究竟有什麼事是無法溝通,必須要走到最不願意見到的全面攤牌階段,政治是一門溝通協調的藝術,倘若無法溝通,這樣的政治學分實在是不及格。
我們可以理解,以台灣目前的選制及政治情況,親民黨為了延續政黨的發展,必須在國、民兩大黨夾縫中生存,特別是在單一席次的選舉制度中,競選區域“立委”是非常高難度的任務,但是在兩票制的選制配合下,又不能夠放棄戰場,親民黨希望藉由區域“立委”能夠把整體政黨的氣勢帶起來,藉此催出政黨票來,使親民黨的得票跨過門檻,能夠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但就算親民黨能夠分配到不分區“立委”席次,難道就可以左右政策嗎?就不需要和國民黨協商合作嗎?親民黨破零的心態,只是面子上的問題,既無法改變大局,還必須冒著分裂泛藍的罪名及敗選元兇的烙印;這對親民黨來說當然是不公平的,但政治的本質是講求實力,沒有什麼的絕對公平可言,台灣的選制及政治生態,本來就不利於小黨;選民普遍的心態也對小黨是不公平的,藍營如此,綠營又何嘗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