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原本一位和平人道主義的堅信者與支持者,面對不同的環境與情境,往往無法達成心中的理想;真正的和平人道主義者,像石之瑜、張亞中教授之類,卻被外界視為理想主義者,他們反對軍購、反對一切的帝國主義與侵略主義,是為了出自對於理想的堅持及道德信念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兩岸和平協議,恐怕還不只於文字上的和平契約而已,而是真正和平價值的落實及道德的一致性,和平不只是一種面具及表面上的政治正確,而是一種真正言行合一的價值追求。
職是之故,兩岸未來四年就算無法達成文字上的和平協議,但是否能退而求其次要求雙方都能堅守和平信念及價值追求,無論未來在任何議題上起了衝突,有了矛盾,雙方都能否看在和平的價值上,克制自我,求同存異,維持表面上和平的卑微要求,同屬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兩岸人民,沒有任何衝突的理由,和平不是針對特定對象而訴求的,應是一種普世價值。
台灣是愛好和平的,多數人民是堅信和平為普世的價值,許多人也願意獻身奉獻於和平的工作,但很無奈往往會遭受到許多的挫折感,渴望和平而不可能,這不只是軍事上的對抗,也是一種心理上之排拒感,和平之求得說容易很容易,說困難很困難,端看其內心的想法與做法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