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兩岸關係研討會,與會學者都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看法。 |
中評社台北4月7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第十一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不久前圓滿結束,與會學者都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看法,這個平台從過去到現在,發揮一定作用,顯然亦有助於兩岸交流目的;然而,不可輕忽其所帶來的媒體效應及各方後續反應。
此次研討會,兩岸三方(藍綠紅)學者彼此有交集亦有分歧,雖然目前構建不出一套完整理論與實踐對策,無法令三方都滿意;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研討會後的兩岸情況,研討會的後續進展,以及還是一年過一年所留下的歷史紀錄,這些研討會中來自學者專家的意見,如何落實與現實政治當中?如何能將二軌與一軌更加無縫結合,在穩健情況下,順利開展兩岸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自當是日後努力的重點。
研討會後,綠營學者的觀察及相關人士的後續反應值得關注。郭正亮教授指出,大陸持續對馬政府釋放善意,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研討會回應馬政府,年底前簽定服務業協議,也談到要互設辦事處,未來還可能在經濟議題上加碼。他並表示其實大陸對馬政府也有很多不滿,例如,一直迴避政治對話等,但為什麼北京未口出惡言,也沒有批評馬政府迴避政治對話?甚至持續支持馬英九呢?因為,大陸對民進黨更加不信任,更怕民進黨會重新執政。政治評論員陳淞山表示,要解決兩岸的政治難題不能一廂情願、也不是一蹴可幾的,必須兩岸當局與朝野黨派拋棄政治成見與敵意共同加以面對。他認為民進黨則必須割捨“逢中必反”的敵意心態,與中國大陸展開互動交流與對話,解決兩岸事務處理能力不足的政治瓶頸與缺憾。共產黨則必須展現“大國”的政治風範與格局,不要再用“反台獨”為藉口,拒絕與民進黨建立正常往來交流的“政治關係”,也不要再迴避“承諾不對台使用武力”以及“對‘“中華民國”’的定位給一個說法”的根本問題,以徹底消除兩岸政治對話的難題與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