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在政治議題上往往過於消極,實在也是非戰之罪,莫可奈何。在憑藉民間先行的情況,希望能夠塑造良好的氣氛,有助於兩岸互信,使兩岸關係正常化及制度化,並儘可能消除日後引發的負面效益及副作用;從馬英九的各種談話中,他的新三不(不會去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台灣獨立)將原三不(不統、不獨、不武)闡釋的更為清楚,他也沒有否定兩岸關係發展及正面交往,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只是往往夾雜在美、日等國際因素之間,往往必須在壓力中求取對台灣最有利的局面;至於各項政治議題,在民間一直有在討論,只是這些議題實現的時機,目前都並未成熟。
馬政府並未放棄中華民族,更沒有犧牲主權。釣魚台議題馬政府一再強調並未犧牲主權換取漁權,試想台灣漁民的生活怎麼辦?能夠不處理漁權問題嗎?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是最務實的做法;在南海問題上,更是堅持到底,面對菲律賓的亂槍掃射,馬政府也在第一時間召開“國安會議”以最適當的方式來處理,避免流於民粹情緒,更是堅持要力爭到底,這樣的執政態度,在台灣內部還要處處被挑毛病,令人心灰意冷,志氣全消,換作今日的批評者,你們又會如何做?
再說對內方面,核四問題、年金問題、二代健保、兵制改革、十二年國教、物價與房價高漲、貧富差距擴大及美牛等問題上,每一項都是相當棘手處理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連帶影響許多面向的問題;在全球經濟狀況欠佳,台灣難逃牽連,造成經濟不佳及失業問題難以解決,造成人才外流、社會階級的對立及價值觀念的扭曲,馬政府當然要負起一定的責任,但有些是結構性的問題,況且其原因肇始並非於馬政府執政開始,所有將責任怪罪給馬政府也並不公平。故馬政府在承受各界意見之後,應力求 薪資調配合理化、降低失業率與人才外移比例,並妥善規劃好配套措施,盡力安排公部門與勞工的社會資源,並調整企業給薪心態,才能使民眾有感。為何馬政府執政五年給地方的補助款要高於百分之四十一,民眾都無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