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馬英九兩岸及對外關係政策目標看其相關新人事安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6 00:51:07  


馬英九的對外政策方向不會有重大變化
  中評社╱題:從馬英九兩岸及對外關係政策目標看其相關新人事安排 作者:徐青(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隨著江丙坤、賴幸瑗分別辭去海基會董事長、“陸委會”主委,9月19日島內媒體報導,賴幸媛將接任“駐WTO代表團大使”;前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將接任“駐美代表”;“駐美代表”袁健生接掌“國安會”秘書長;國民黨秘書長林中森任海基會董事長;“陸委會”主委由“國安會”諮詢委員王郁琦接掌。“總統府”秘書長由“外交部長”楊進添接任,“駐歐盟代表”林永樂接任“外交部長”。馬英九這波兩岸、“國安”、“外交”人事變動引起島內外各方高度關注。對新人事的安排,特別是王郁琦、金溥聰兩人的安排,島內眾說紛紜,民進黨多所批評,國民黨內也有不解乃至不滿之聲,有學者、民進黨人士則標識馬的人事安排體現著“輕兩岸、重美國”的思考。筆者試從對馬英九連任後馬未來兩岸政策、對外政策主要目標及走向的考察上,解讀馬此番人事變動背後的邏輯,以提供個人的觀察。

  馬連任後的兩岸關係政策目標與走向

  馬英九2012年選前就提出了“台灣安全”的“三道防線”說法,第一道防線就是“兩岸和解關係的制度化”。第二道防線就是“中華民國對於國際發展的貢獻”,即“中華民國”要成功扮演的五大國際角色:“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新科技跟商機的創造者、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第三道防線是“外交與國防”,“讓我們有足夠自衛的力量,以及足夠的外援來維護台灣的安全”(《總統:三道防線讓台長治久安》,台《聯合報》2011年5月12日)。這樣的思路,在馬的2012年5月的“就職演說”中再次概括為“兩岸和解、活路外交、國防武力”的台灣安全的“鐵三角”概念。對此,馬當局智庫“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解讀,“國家安全‘鐵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支撐”,為他“未來四年的國家安全政策進行全方位的戰略佈局”(《馬總統下一步國安鐵三角支撐國發五支柱》,台《聯合報》2012年5月21日)。

  在馬英九的整體戰略佈局中,兩岸關係是馬最為看重的,因為,這是台灣能否生存發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在馬英九的觀念裏,兩岸關係永遠高於對外關係,兩岸關係是台灣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其戰略“鐵三角”的最重要的一角。而在國際立足,則是其存在、發展的標誌與必需。因此,馬提出兩岸與對外關係的“良性迴圈”說,其兩岸、對外政策以此為基礎。

  2012年選後,島內藍綠政治力量對比差距不大、國際經濟前景不樂觀、美國調整戰略重心等諸多因素,必然帶來兩岸關係的複雜局面。馬第一任內,基本完成了對兩岸關係撥亂反正的鋪軌任務,但這條軌道尚未夯實,還需更硬的內涵,也就是政治層面的更深層共識來強化。原本馬是想以“和平協議”來做結,但在條件不成熟下,馬會怎麼做?馬第二任內的兩岸關係如何走?筆者認為,從2012選後迄今,其政策重點及走向已有相當的軌跡可循。

  (一)兩岸和平發展局面將得到鞏固,但是兩岸關係無論在經濟合作、制度協商,還是深入鞏固政治基礎、增進政治互信上,都將面臨更多的難題與挑戰,但目前已現新的進展。

  1、兩岸和平發展局面會得到鞏固。

  一是兩岸和平發展之路的延續是國民黨執政正當性的要求。這條道路是島內多數民眾的慎重選擇,民眾通過投票授權馬當局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民生問題依然是國民黨日後政權能否延續和選民能否繼續支持的核心問題。國民黨當局要解決更多的民生問題,就必須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局面,並取得兩岸關係上更多的突破。二是國際經濟情勢客觀上促使馬當局必須保持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美國金融風暴、日本核災以及歐債危機,迫使台灣必須躲避這些市場的風險,對大陸的需求必然會更多;而全球金融危機的波段性發作使全球經濟前景艱困而混沌,也促使台灣更要尋求兩岸關係的穩定。

  2、兩岸有政治商談的可能性。

  一是經貿關係中的政治層面的商談已經不可避免,且有所成就。兩岸經貿合作越深入,相關協定越會碰觸到彼此“身份”、制度、法律等問題,這些政治層面的商談不可避免。兩岸經貿關係中政治層面的突破,主要看ECFA的後續協定的商談,而投資保障協定的商簽是個指標。以此為參照,ECFA後續其他協議的商談也就能夠順理成章了。

  二是兩岸有就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進行商談的可能性。其一,這是馬既定政策目標。馬早在2008年10月接受外媒專訪時就提出了在任期間的四大政策目標(參見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10月18日《馬英九:願努力在任內完成與大陸簽和平協議》),其中大三通和兩岸經濟正常化基本完成,餘下的就是“和平協定”與“國際空間”問題的商談。其二,就“國際空間”問題,馬堅信其兩岸、“外交”政策正確,因此,兩岸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維持政治互信,有利兩岸在國際社會中的互動繼續保持過去4年累積的默契,延續既有模式。而過去4年,兩岸“外交休兵”在一定程度上讓島內民眾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與誠意,初步淡化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這些為未來兩岸先就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進行商談,達成一些在外交場域,就互動模式、協商機制等達成兩岸共識,提供了參考和民意基礎。相較“和平協議”,台灣“國際參與”問題因涉及面較為單一,仍是兩岸交往中最敏感也最易爆發衝突的地帶,島內民眾並不滿足現狀故而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涉及馬政績和歷史定位等,有與大陸商談的誘因和可能性。其三,馬當局已經釋出在兩岸“兩會”架構下談台加入國際組織的訊息(參看下文相關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