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需要新思維 |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社論《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需要新思維》,社論強調“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就是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和願望、符合相關的國際法規和章程,以及符合現階段兩岸關係實際的發展水準。我們相信,兩岸的和平統一謀求的應是在一中框架下的兩岸雙贏而不是‘誰吃掉誰’的零和結局。因此,通過合情合理安排,妥善地關照台灣的國際空間,使之享有應有的政治尊嚴與權利,才能最大限度地爭取民心,這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文章內容如下:
台灣“318太陽花”學運在佔領“立法院”20余天后,終於落幕收場了。表面看來,這場學運似乎像是一場“新公民運動”,但實際分析學運訴求和他們的言行舉止,又可以認為這是一場政治人物在幕後操控、有高度政治意圖和目標的政治鬥爭。
此次學運反對的不僅是兩岸的服貿協議,更加上了反對兩岸關係正常化和反中以及反對台灣現行憲政體制的內容。學生們大都是八零、九零後的社會新鮮人,但他們卻並未表現出年青人應有的開放、前瞻和包容、雙贏的現代思想,仍停留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冷戰思維,把正常的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高度誇大了服貿協議的負面效應,引起全社會恐慌,為他們的乖張、嚴重違法行為披上正義的外衣。而學生領袖的背後,躲藏著的卻是綠營的某些政治人物,借助學運,他們一方面發洩對執政的馬政府的高度不滿,發洩對於兩岸經貿正常往來和兩岸關係正常化的焦慮,同時也借學運拉擡自己的聲勢,為其在民進黨內的權爭服務。
從表面上看來,這場學運以學生實現反服貿主張要求、綠色政客達到自己目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成功打擊馬英九威望,使馬政府提早跛腳而收場,似乎是本土勢力的勝利。但實際上,卻是整個台灣社會的失敗,是全體人民的失敗。因為,如果不能完成和大陸簽署服貿協議的法律程式,服貿協議不能生效的話,將會嚴重打擊台灣經貿的正常發展,已經萎靡不振的台灣經濟將會加速邊緣化。台灣失掉的,不僅是自己發展的時間、空間、財富和聲譽,更可能失掉搶先進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的機會,失掉台灣未來發展的機遇。果如此,其後果在不遠的將來就能驗證;而最先付出代價的,很可能就是今天這些霸佔“立法院”、衝擊“行政院”的學生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