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是破冰也好,是融冰也罷,兩岸執政黨的領導人,日前終於在善意的氛圍下會面了,雙方除了確定六月中旬讓兩岸兩會復談,大陸開放四個定點與桃園直航外,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問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也首度親口承諾可以商談。當然這都還得要等後續的兩會協商後才算正式拍板,但至少這場吳胡會的成功,已經為六月啟動的兩會協商營造了樂觀的氛圍,國民黨所謂七月落實包機直航與陸客來台的承諾,應該是不會跳票了。
社論說,看到國共兩黨高層握手寒喧的畫面,實在令人感慨萬千!這兩個政黨對立鬥爭了大半個世紀,種下多少歷史恩怨?曾讓多少生靈塗炭?又讓多少家庭分隔兩地?如今兩黨領導人都將“和平”標舉為最高價值,都宣稱要把人民的利益擺在最前面,回首前塵那一頁頁國共鬥爭史,曾讓多少世代的青春歲月、生命記憶,綁在這滾動的大歷史洪流裡?如今這一切俱成歷史陳跡,說它“一切盡付笑談中”好像太輕,但好像也只能說“一切俱往矣”,不是嗎?沒有這一頁複雜糾結的歷史,也就不會有今天這般複雜難解的“兩岸關係”了。
無論歷史的過往如何,終究還是只能交給史家去評斷。而怎麼書寫未來歷史的任務,還是操持在新世代的手上。該怎麼讓未來的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的、和解的、對話的,再進一步進展到合作的、互利的狀態,機會其實也全都操在雙方領導人的手中。僅就這一點而論,從三月間二次政黨輪替後,先是博鰲論壇的蕭胡會,然後是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次第再推進到這次的吳胡會,可以看得出來,兩岸執政當局從迂迴試探到正面對話,都付出了相當的心力,雙方都在語言修辭上細心斟酌,所有可能引發彼此敏感聯想的字句都盡量避免;雙方也都在傳達善意的論述上悉心布局,好讓彼此都有各自的詮釋空間。
社論表示,某種意義上,這種語言工程的重建是必須的。畢竟兩岸對話的中斷,乃至長期的對立僵持,除了彼此在國際社會零和對抗的挑釁外,很大部分就是肇因於雙方長期惡言相向所形成的惡性循環。當兩岸不再在對方的語言中挑毛病、作文章,而是致力尋找彼此的最大公約數與善意,自然也就轉而形成良性循環了。
這次的吳胡會,除了確立兩岸盡快復談、盡快落實包機與觀光外,也正面觸及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特別是參與WHO的問題。這個議題往昔都是台灣這邊片面呼籲,北京那邊不是冷處理就是模糊以對,但這次北京卻主動表態,明示未來啟動兩岸協商後,“可優先討論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而且認為“應有智慧找到可行的方式”。由於這些話是由中共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親口說出,其所具有的突破性意義,當然值得重視。
要知道,直航或觀光只要不在敏感議題上挑剔,剩下就是技術問題了。但台灣國際空間的參與議題則完全不同,它勢必得觸及更核心的主權爭議,過去北京當局對此一貫都採取零和的強硬政策,兩岸和解的障礙有大半也就是卡在這裡。如今北京當局既然主動提出願意就此啟動協商,那麼幾乎就可以確定,兩岸未來怎麼“有智慧的”就台灣參與WHO,“找到可行的方式”,將會是各方觀察兩岸關係下一階段進展的焦點,甚至將會是兩岸能否進一步邁向良性循環的關鍵指標。
不諱言說,兩岸過往都對“前提”的堅持一步不讓,永遠都是“先要對方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結果落得雙方都在努力“鑽牛角尖”,最後當然是什麼都談不下去。如今兩岸顯然都學會了暫時擱置爭議,說是“存而不論”也好,說是“各自表述”也罷,至少都願意求同存異,也都願意讓對雙方都有利的部分議題“先行”,等到累積了一定的互信基礎,再往更敏感、更高層次的議題推進,只要維持這種“務實”的態度不變,那麼一步步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就一點都不困難了。真的,國共鬥爭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兩岸政治喊話的年代也該過去了,如今何妨都集中在實質問題的解決上,各自發揮智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