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時代到來,極高的民望使他擁有極大的揮灑空間。 |
中評社訊╱題: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展望 作者:陳穎華(上海),上海東亞所兩岸關係室主任
2008年台灣“大選”揭曉,標志著馬英九時代的到來。馬英九執政會給兩岸關係帶來怎樣的改變,選後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值得期待。
兩岸關係有望邁入“和平發展期”
(一)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是新時期大陸對台政策的主題
2008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一届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歷史和實踐證明,“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繫、共同責任所在。經過兩岸同胞長期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具有更爲堅實的基礎、更爲强勁的動力、更爲有利的條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此,謀和平、促發展,將是大陸下一階段對台工作的主題。
(二)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深入進行,台灣民衆對祖國大陸的瞭解增多,在兩岸關係上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已經成爲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2008年1月12日“立委”選舉,民進黨的慘敗就是台灣民衆用選票對陳水扁激進“台獨”路綫的一次否定。在巨大的民意壓力下,謝長廷不得不跟在馬英九後面也打出“開放牌”,表態選後要擴大“包機直航”、開放台灣高科技登陸,甚至提議要“大赦”台商,但這樣遲來的動作顯然不能讓人民滿意。這次“3•22”選舉,馬英九的大勝是台灣民衆對國民黨所主張的“和平共處、對等協商、加大開放”兩岸政策的選擇和肯定,這也標志著今後四年馬英九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已經獲得了足够的民意背書,贏得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三)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是國際社會的一致期望
和平與發展也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現今國際政治格局中,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早已超越了兩岸自身的利益,也深深地牽動著整個國際社會與地區的神經。任何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言論和行徑,都將繼續被國際社會視作“麻煩製造者”而遭到譴責和反對。選後美、日、歐盟都重申了“一中”政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中國大陸提出的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主張,他們不希望看到兩岸之間發生戰爭,期待台灣問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
兩岸經貿關係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馬英九在競選主張中,花了重墨在兩岸經貿政策的論述上,其中最爲引人關注的是他借用了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馬英九執政後,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形成,影響兩岸經貿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有望被取消,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必將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在過去20年發展的基礎上再上一個新台階。
(一)兩岸經貿將由單向交流走向有選擇性的雙向交流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不對等態勢有望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得到部分扭轉,兩岸資金和人才會加快流動,帶動金融業、旅遊業、教育等多個行業的開放。比如在金融服務業的合作方面,馬英九提出將開放人民幣掛牌兌換,放寬台灣民衆投資含陸股成分之有價證券,同時適度放寬陸資進入島內股市和開放陸資來台買不動産;旅遊業方面,將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目標是初期每天3000人,每年約100萬人次,中長期每年300萬人次;在兩岸學歷交流方面,馬英九主張承認大陸學歷,幷在保證台灣安全的前提下,考慮讓大陸學生到台灣接受高等教育。但從選舉後期馬英九做出的不會開放大陸農産品到台灣、不會開放大陸勞工入島就業等另一方面的承諾可以預見,台灣在放寬兩岸經貿限制方面是從其自身利益出發考慮的,且是逐步的和有選擇性的。
(二)兩岸經貿互動將由民間主導轉變爲政府主導
過去20年,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一直都把嚴格限制台商赴大陸投資作爲政策目標。從馬英九提出的競選綱領來看,他執政下的新政府將改變過去限制性的角色定位,在推動兩岸協商上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創造台商投資大陸的有利環境,主要將從兩個層面著手:一個是政策層面,馬英九主張“適度鬆綁對大陸投資的40%淨值比例上限及産業別的投資限制”,仿效管制技術輸出最嚴格的美國的做法,主要管控企業到大陸投資的“技術”,而非“資金”;另一個是法律層面,一些束縛行業開放和發展的相關法律條文會被調整和修改,比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限制直航的條款,有可能從“原則禁止”調整爲“原則許可、例外禁止”,讓行政部門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就議題來看,選後馬英九會優先力推兩岸“包機直航”和“陸客來台”,因爲這些都是相對容易兌現的競選支票。
(三)兩岸經貿可望達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兩岸經貿發展至今,由於受到政治對立因素的制約,兩岸間沒有締結任何正式的經濟協議,也沒有直接順暢的經貿溝通管道,這與今天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極不匹配。馬英九借用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理論,其意在爲改變這種現狀尋求一種新的途徑。馬英九認爲無論是“自由貿易區”(FTA),還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本身都只是降低關稅,沒有涉及其他方面的統合,但共同市場意義就完全不同,它一方面降低關稅幾乎到零,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共同的對外關係,是高階段的産物。目前台灣方面無法接受CEPA,但兩岸可以先從經濟合作協議開始,然後以兩岸連結的形式來突破參與區域合作的瓶頸。按照馬英九的規劃,他希望台灣可以趕在2010年大陸與東盟十國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之前,與大陸在經貿關係上達成一些制度性的安排。
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呼喚新理論和大智慧
兩岸在政治關係上的突破明顯要難於經濟關係的改善,雖然馬英九就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展現了積極的姿態,雖然國共兩黨之間有“胡連會”共識的基礎,但兩岸要真正走出政治上的困局尚需時日。
(一)兩岸政治關係面臨新局面新挑戰
應該肯定的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對待“一中”問題上的立場是不同的,國民黨反對“台獨”,承認“九二共識”;馬英九表達了他當選後願意嘗試恢復兩岸間的政治對話,與北京協商“兩岸和平協議”。但是,國民黨現階段的目標非常明確,即維持幷鞏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狀,他們的政策基調是“以台灣爲主,對台灣有利”;對於統一,他們不認爲現在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因此馬英九執政後,爲了實現台灣利益會在政治現實下選擇相對柔軟的身段,兩岸關係將出現同陳水扁執政時期完全不同的局面,兩岸爭奪的焦點也會發生很大程度的轉變。而對大陸來說,如何適應新形勢下台灣問題的發展,還有很多政策層面和法律層面的準備工作要做。
(二)台灣民衆日益增强的“主體意識”不容忽視
民進黨執政這八年,雖然政績上乏善可陳,但却帶給台灣民衆一個虛幻的國族想像,極大地强化了台灣民衆的“本土意識”。據2007年8月30日台灣年代電視台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2.2%的民衆不認爲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民進黨宣揚保衛“本土政權”,對相當部分的台灣民衆具有號召力,這是民進黨經歷低谷但基本盤始終不散的重要原因,也决定了敗選後的民進黨在島內仍將有相當的政治空間。反觀國民黨,雖然是一個以統一爲終極目標的政黨,但是在“台灣主體意識”日益增强的今天,也不可避免地向“本土化”轉型。今天國民黨的政策不能脫離台灣的政治現狀和民意基礎,國民黨只會標榜自己比民進黨更愛台灣、更能代表台灣人的利益,這也制約著它不會在開創兩岸政治新局上走得太快太遠。
(三)美台關係的恢復將帶來新考驗
隨著兩岸力量對比明顯朝向有利於大陸的方向傾斜,雖然台灣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相對下降,但是維持一個與中國大陸分離的、幷且抗拒統一的台灣,仍是美國用於牽制、防範中國的重要棋子。幾個月之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美國政府現有的對台政策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只會根據兩岸局勢的發展做戰略重心的調整。馬英九上台後,立即改變陳水扁挑戰美國戰略利益的做法,幷通過不斷地表態拒統和加大軍購力度來向美國示好。選後美台關係的快速恢復與提升已露端倪,美中台三方的互動格局也將隨之發生微妙改變,這也將直接影響著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
歷史爲兩岸關係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機會之窗,雖然展望前路艱辛漫漫,但相信憑藉兩岸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堅定信念,只要勇敢地去嘗試去開拓,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5月號,總第1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