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沒有符合兩岸預期,蘇貞昌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作者 許川)前不久,民進黨召開所謂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各方較量、相持之下,最終以《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作為對前九次華山會議的總結,既未端出所謂“憲政共識”作為對中政策的基礎,亦未得出“凍獨”的決議來開啟民共交流的大門。因此,繞了一大圈,民進黨依然原地踏步,並未有向中間靠攏的跡象,更遑論向西開進的趨向,故而民共交流大門依舊緊閉。筆者認為,就當前而言,究其緣由,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沒有符合兩岸預期,其黨主席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因為他既沒有認清兩岸政治時局的歷史與現狀,也沒有出台理性務實的政策導向,更沒有把握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勢。其個人政治特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面向:
(一)只看重個人利益,而忽略民眾需求
2012年民進黨“大選”敗北,不論是民進黨內部還是社會各界大多一致認為此次失利是由於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清晰、不明朗,搞模糊路線,並有走“台獨”老路之嫌疑所致。也正因如此,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鞏固與深化的關鍵期內,無論是台灣島內各主要群體還是國際社會主要力量都“一邊倒”地支持兩岸關係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換言之,大多數民眾都希望國民黨繼續執政,以此來維持兩岸關係的大好局面。
兩年前,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就曾在“敗選演說”中直言期冀民進黨能夠調整兩岸路線,並以其轉型帶領民進黨走完“最後一哩路”,以期重獲民心。其後,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通過近一年半的觀察來看,蘇貞昌似乎完全拋棄了主流民意的需求,也忘記前幾次痛失政權的舊傷,而走上了獨具一格但又未被黨內務實派和大陸所認同的兩岸道路。可想而知,蘇貞昌的大陸政策毫無疑問就會四處碰壁,一旦端上台面便會捉襟見肘,最後必定無疾而終。
眾所周知,蘇貞昌來勢汹汹參選上一屆黨主席選舉其動機是在於借此機遇力圖東山再起,早就對2016年“大選”蠢蠢欲動。因而,在他任內,他領導的民進黨必然成為他實現個人權利欲望的政治工具,由此,其個人利益也就必定會成為他制定所有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換言之,掌握了黨的機器,在追逐個人利益的道路上就形同於如虎添翼,更成為制約黨內潛在對手的殺手鐧。譬如,所謂“華山會議”乃至新近的“雙北”市長候選人提名背後,都無不彰顯著個人權利角逐的影子,其用意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