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這裡曾經是中央首長們夏天休假的地方。在這個輕鬆的環境裡,首長們得到了休息,他們的子女則在這片海灘玩耍、成長,留下美好的回憶。
如今,北戴河早已成為最普通不過的旅遊景點。但是,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北戴河的黃金時代,那片海灘是多少人美好的記憶。2014年9月,《國家人文歷史》記者採訪了程潛的女兒程丹,聽她回憶在北戴河的暑期生活。
去北戴河就像搬家
夏天到北戴河度假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暑假,我們全家人就跑到北戴河得住一個月左右,最長的一次有四十多天。因此,每次到北戴河就跟搬家似的,被褥、床單、蚊帳、衣服、小板凳什麼都自己帶。除了我們一家人之外,跟隨的還有秘書、司機、廚師、警衛員一起,楊秘書、汪秘書、謝秘書、廚師劉哥、陳哥哥,還有北京的兩個警衛都跟著,可謂全家搬遷。所有這些都由阿婆統籌,劉哥就跟阿婆算賬,跟在北京一樣。
20世紀50年代,公路交通還不發達。那時候到北戴河得坐火車,八九個鐘頭。但是,司機得把汽車開到北戴河。
北戴河的海灘,只有一部分是屬於國務院,也就是東海灘、中海灘和西海灘,再往西就是中辦的地方,毛澤東、林彪這些大領導全部住在西山,中央開會也都在西山。中央的保衛工作很到位,未經批准誰都上不了西山。即便批准你到西山,頂多派汽車接你到景點,游玩之後用汽車把你送回來。在中海灘和西海灘中間外交部有一塊海灘,算是外國使領館人員休假的地方,我們家後面就住著丹麥大使,常聽到外國姑娘嘰裡咕嚕說外國話,也聽不懂。
國務院在北戴河的生活休養區與當地市民基本隔絕。在海灘上,你可以遠遠地望到山上種紅薯的農民。北戴河的市民不能到這邊海灘上來,因此海灘上總是那麼幾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