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一夜未眠。臨近黎明,重新翻閱了一本俄羅斯智庫的書。
與歐美那些更具有獨立性的智庫不同,俄羅斯智庫繼承了前蘇聯智庫,結構複雜,既有官方智庫,也有社會智庫,學術性智庫,甚至還有外資扶持的智庫;既有綜合性智庫,又有行業、部門和專業性智庫。前蘇聯智庫有很多優點,比如工作靈活積極、整合信息情報的方式、撰寫研究報告的形式和風格、形勢分析、“頭腦風暴”、“跨學科研究”等。
看畢,大腦裡出現了一個命題:這個大國諸多的智庫裡,到底是哪家智庫加速了前蘇聯的解體,以及蘇共的解散?
前蘇聯智庫出現於蘇共二十大之後即上世紀50年代後期。當時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聯執政精英階層,發起了所謂的“解凍”浪潮,開始認真反思國內經濟和政治現實,在對外政策上,列寧主義的和平共存思想取代了斯大林時代與西方強硬對抗的方針。由於長期受困於教條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當時的蘇共領導層對外部世界尤其是 西方世界的認知嚴重不足,客觀上要求對世界各國經濟和政治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前蘇聯科學院旗下的一系列智庫機構由此應運而生。科學院體系內的著名智庫機構包括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1956年)、非洲研究所(1959年)、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經濟研究所(1960年)、拉美研究所(1961年)、遠東研究所(1966年)、國際工 人運動研究所(1966年),美國研究所(1967年),後更名為美國加拿大研究所)等。
除了科學院體系內的智庫,蘇聯共產黨內也設立了一些分析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提升官方意識形態,使之適應新的世界水平和新時代的要求。蘇共黨內智庫最有影響力的“三套馬車”是社會科學院、蘇共中央內部的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蘇共中央馬列研究院。以及各級黨校、共青團的研究機構。此外,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大名鼎鼎的克格勃也從事對策研究。克格勃不僅內部成立了很多分析研究部門,還直接管理各學術機構下設的專門研究處。蘇聯領導層利用這些黨內智庫來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受當時歷史的局限,蘇共黨內智庫專家學者的主要職能是證明蘇共各種決策的正確性以及提供理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