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科技日報》報道,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近些年,在旅遊資源開發的大潮中,正史、野史、神話、傳說甚至民間故事裡的名人大仙們,相繼都被一些地方請去認了親。而一些上天無遠親,地下無近鄰的地方,則開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去“請仙”。
據報道,8月2日,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申遺”成功。在此次“申遺”的10億元花費中,貧困縣湖南崀山新寧縣承擔了4.5億元。
儘管地方領導一再重申4.5億元不純粹是用於“申遺”,但是,對於2008年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兩億元的新寧縣而言,如此投入,差不多也算是“豪賭” 了。而隨著“中國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我國世界自然或文化遺產總數多達40個,僅次於意大利和西班牙,名列世界第三。而且,照現在的發展態勢,我國在世界遺產領域趕西超意,爭取世界第一也大有希望。
那爭得了世界遺產第一名意大利到底怎樣?在意大利的很多世界遺產景點,年齡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65歲以上的老人,正在藝術、建築、文物古跡保護專業學習和教學的學生和老師等都可以免費進入,參觀著名的古羅馬鬥獸場僅僅需要6個歐元,而最貴的景點門票價格也不足人均月收入的1%。即使這樣,每逢傳統性節日和文化遺產日,還要降為象徵性的1元門票。
那我們動輒數億的大手筆,是為保護自然遺產麼?這個問題沒說出口,筆者都立即感覺到自己幼稚。在這個古墓沒被鑒定完畢,門票方案都已經出台的大環境下,大項目、大投資肯定是為了開發旅遊、收門票。所以,此時無論是自然申遺還是文化申遺,都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或者,我們現實一點,別談什麼文化,來談生意吧。看是不是贏得了世界遺產的名號,就一定能迎來滾滾財源。最近的例子是貴州荔波。在和雲南石林、重慶武隆捆綁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後,名不見經傳的小縣荔波為此背上高額債務,不多的旅遊收入除了還貸款,還要在未來10年不斷填補用於遺產地保護的巨資。
花大錢請來的“洋仙”確實不好伺候。而且,現代旅遊越來越強調體驗和感受,景點名號的號召力則逐漸降低,公眾旅遊的目標越來越追求不為人知的山青水秀、人文深厚。這就讓一些名不見經傳小景點,在消費者不斷的口耳相傳中產生大名氣。請大仙忽悠公眾其實不一定就好使。
為什麼很多地方還是願意搭上全部家當去申遺?資料顯示,我國有丹霞地貌多達700餘處。樣子長得估計也差不多。在如此眾多的資源中創造點競爭力,一些目標遠大、急於求成的地方,難免會有賭一把的心態——無論用什麼辦法打造名氣,忽悠來遊客再說。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地方敢抱著“忽悠來再說”,就有人認定“此地人傻錢多速來”。山寨中國館、山寨悉尼歌劇院、山寨鳥巢……彰顯的除了個別地方的急於求新的發展心態。大量低端重複旅遊文化項目的出台,也反映出旅遊、文化產業設計規劃領域的種種弊端。
忽悠者恒被忽悠,自然之理也。只有摒除發展衝動,從一地資源出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多多發掘地方人文資源,使景區開發、宣傳促銷、改善服務同步推進,同時加強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以及培養人才,才是文化旅遊發展的最佳途徑。(周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