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堂古羌瓷
|
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聞名天下,但該市玉堂鎮趙公山下的鳳歧村古羌瓷窑群遺址文化,卻並不為世人所熟知。其實,早在千年前,古蜀國的先民們就已在這裡創造出舉世矚目的陶瓷文化,製作出美輪美奐的陶瓷珍品,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這段歷史亦愈來愈清晰。
玉堂古羌瓷窑群遺址屬唐宋時期,遍布在都江堰玉堂鎮鳳歧村和中興鎮橫山村一帶。窑址的18座窑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稱,占地約2.5平方公里,窑高10餘米,窑底直徑上百米,猶如一座小山丘。窑堆及周圍的地面上散布著大量的窑爐灰、窑具、瓷片及陶瓷器皿。成都市和都江堰市文物部門於1977年和1983年曾兩次試掘羅家、何家和馬家三座窑包,清理出陶瓷器皿上千件,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僅青花瓷系列就有碗、盆、盤、碟、杯、壺、瓶、盒、盞、鉢、燈、爐及紡輪、圓球、管飾、雙耳罐、四分罐、提梁壺、座虎枕等22個種類,器皿上刻有反映北宋時代特色的“鹹通”、“廣明”、“淳熙”等字樣。此外還出土了屬於唐代的“開元通寶”和北宋時期的“皇宋通寶”等錢幣。
窑爐結構和器皿著色也很有創新和獨到之處。爐內採用墊柱支撐、墊板承托、支釘間隔的雙重敞燒法。窑形為斜坡式龍窑,由火堂、前後窑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窑場以散燒為主,裝飾方法多為印花、劃花和釉下彩。胎質以褐灰色為主,白土施表,釉為石灰釉。著色劑以鐵青色調為主,依含鐵量多少、火候不同而呈現出青、黃、黑、綠褐、本黃、茶黃等各式顔色。這種色調裝飾和釉彩工藝,正好反映了唐宋時期陶瓷發展的特征,產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
該窑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護之好,為國內外其他古瓷窑址少見。它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填補了四川及其西部無唐人陶瓷窑文物的空白,在中國“五大名窑”和“六大窑系”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它對研究唐宋時期的陶瓷發展,特別是在青瓷向其他顔色瓷發展過程的重要環節上,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例證,豐富了蜀西盆地陶瓷文化的內涵,證明了成都平原曾是西南地區陶瓷業的中心。同時,窑址對研究四川陶瓷業的興衰過程及其原因,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及川外地區當時的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等發展情況和漢、羌、藏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遷徙與演變等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