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公元1世紀時,漢字傳到了朝鮮半島。4、5世紀時成為朝鮮的書面文字,直到19世紀末。朝鮮李朝的檔案叫《李朝實錄》,完全是用漢字寫的。“二戰”以後,朝鮮首先於1949年停用漢字,韓國1970年也停止用漢字。但是,現在很多韓國學者又提出要恢復漢字,他們認為停用漢字是一個很不明智的做法,影響了文化的發展。
漢字大概是在公元3、4世紀傳到日本的。根據日本史書的記載,最初是一個叫王仁的博士,到朝鮮當五經博士,講授儒學,在朝鮮又應日本官方的邀請,到日本去傳授儒學。他為日本帶去了《論語》、《千字文》等書籍。日本東京的上野公園還專門立了一塊碑,叫做“王仁博士碑”,上面介紹了他怎樣把《論語》等書籍帶到日本。此後,漢字也成為日本官方的書面文字。甚至到了公元8、9世紀日本發明假名後,公文中大部分還是漢字,是假名和漢字混用。直到現在,日本的文字中間還是既有假名又有漢字,還有很多西方的外來語。現在日文裡面還有1945個常用漢字,他們的中小學生必須要學會,否則就看不了日文。古代東亞三國共同使用漢字,為三國之間在外交、貿易,以及文化交流、人際交往、感情溝通等方面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的儒家思想早在公元1世紀就傳入了朝鮮半島,當時有些朝鮮人已經能夠背誦《詩經》。到3、4世紀的時候,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已經建立了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百濟設立了五經博士,專門講儒學。7世紀的時候,新羅國也開設了國學,學習儒學。到12世紀的時候,高麗王朝還設立了經筵制度,專門講授儒學。到了李氏朝鮮,專門設立一個機構——成均館,講授儒學。後來成均館變成一個大學,叫成均館大學。這個學校是世界上唯一有儒學院的大學,這個儒學院不但學儒學經典,還學儒家的禮儀,包括祭祀的儀式、舞蹈等。
日本是在4世紀的時候,由王仁博士帶去儒家的經典《論語》。後來派往中國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學生更是帶回了大量的儒家經典。到了17世紀,日本的江戶時代,中國儒家的朱子學,就是朱熹的理學,已經成為日本的官學,日本民間盛行的是陽明學。儒家思想也深刻影響到朝鮮和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以及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各個方面,所以它成為“東亞文化圈”的一個重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