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文匯報》報道,“wash after relief”(便後請衝洗)、“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人山人海)……這些令老外摸不著頭腦的“怪詞”,統統是新時代中國人自創的“中式英語”,是時尚。在最近某網站開展的“票選十大中式英語”調查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
“中式英語”顧名思義指的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在英語中,中式英語被稱為“Chinglish”,這個詞匯本身就是從Chinese和English中混合出來的。別看中式英語風頭正勁,它卻並非什麼新鮮事物,而是從“洋涇浜英語”一路走來的,早在70多年前就風靡上海灘。洋涇浜英語因舊上海灘一處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涇浜”而得名,那里最早跟英國人做生意的中國人,說英文說不好,自己就用中文的意思造出不通的英語。當然,今天的中式英語已經不像逐字直譯的洋涇浜英語那麼簡單,合成單詞衍生出頗具時代感的含義,也促成了一種時尚而異類的文化現象。
中式英語大行其道的同時,也有網友指出,每當公共場所出現有趣的中式英語,沒過幾天它們總會被更換成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實在“令人沮喪”。人們雖不否認不規範的英語用法越來越少是一件好事,卻也不免擔心中式英語中那些總在出其不意間挑戰人們想像力極限的翻譯方式會不會從此絕跡了呢?當一些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里嫩外焦”時,另一些人開始發起“拯救中式英語”的行動。
日前,“生活周刊”在其微博中高呼:“又一個新單詞誕生了:ungeiliable(不給力)!”該微博在短短數小時內即被轉發上萬次。有網友們笑言:“不轉的話,就太ungeiliable了!”
ungeiliable這個詞完全體現了“Chinglish”中式英語中西合璧的造詞邏輯。前綴“un-”在英語中表示否定,可翻譯為“不”;後綴“-able”在英語中表示單詞為形容詞;而中間的“geili”卻是直接音譯自中文的“給力(geili)”。“昂給力圍脖!”網友們甚至還標注了令人噴飯的發音。近日,各知名微博對此紛紛進行轉載,轉發量很快破萬。有人戲稱,ungeiliable可能是有史以來傳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單詞了。
“給力”一詞在今年爆紅,源自一部由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一宿舍的四名男生配音的動畫片《搞笑漫畫日和》。在其中一集《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中,唐僧師徒歷經磨難到達天竺,發現所謂終點只是一面寫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孫悟空便對唐僧抱怨說:“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由於動畫本身對《西游記》進行了大膽解構,同時配音組的本土化翻譯極具創造性,因此該動畫受到網民熱烈追捧。“不給力”、“老濕”、“我了個去”等新詞也由此躥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