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擋住了我們的眼睛?與其說是院線的飯桌太小,擺不下那麼多國產電影,不如說院線生意太忙,所以只供應套餐,謝絕點菜。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這樣表示:當同時面對《李小龍》和《哈里波特7》時,院線當然會選擇長了一張熱賣面孔的後者。
這樣的選擇背後,是今天中國電影產業“還沒有細化到分割市場、區分觀眾不同需求的階段”,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影的消費平台太狹窄。石川給記者列舉了一串數據:在中國2800個縣級以上城市中,只有224個城市去年有票房紀錄,意味著中國目前1800家影院的近6000塊銀幕都集中在這200多個城市里,特別是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和重慶8個票房重鎮。
在石川看來,觀影需求和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影院的集中分布必然帶來觀眾群的單一,從而導致院線在供片上的大一統。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認為隨著影院數量的不斷增加,觀眾分布的不斷擴散,中國電影必會出現分眾化態勢,就好像當一場宴會上坐滿了來自東西南北的客人時,上桌的菜式自然也得保證“必有一款適合您”。
問題在於,不斷增加的影院是不是一定會把觸角向著更為廣闊的天地延伸?我們可以推測,眼下影院集中的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換言之,就是那里的觀眾能夠承受動輒七八十元一張的票價。曾經有專家提出,在保證舒適的前提下,欠發達地區影院不需要那麼豪華,票價自然就可以降下來。但低票價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票房少,而投資商造影院可不是為了傳播電影文化,而是要通過票房分成來賺錢。對於逐利的資本來說,“寧在繁華城市多塊屏,不要偏遠地區十個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