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珐琅彩瓷和洋彩瓷常燒上詩句,珐琅彩瓷往往是古人的詩句,而洋彩往往是乾隆的禦制詩,如“禦制詩洋紅地洋彩轎瓶”“禦制詩洋彩四方一同尊”“禦制詩洋彩寶月瓶”等,足見洋彩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
記者:很多專家認為,清代珐琅彩幾乎沒有傳世品在宮外流傳,換言之,市場上很難看到真品,也談不上市場行情,不是普通藏家能收到或能買得起的。您怎麼認為?普通藏家有收到清代珐琅彩瓷的可能性嗎?
姚政:有專家認為,瓷器只要進了宮,連塊瓷片都出不去。這顯然是想當然的。瓷器從清宮流出,有賞賜、調撥、陪嫁、變賣、偷盜等多種途徑。我認為,通過這些途徑離開清宮的珐琅彩,數量之多、分布之廣不是墨守成規的觀念可以想象的。
特別需要提一下的是變賣,這是一個最可能引起誤解的話題,但卻有實實在在的記載。清代最大規模的變賣發生在嘉慶年間。嘉慶五年,總管內務府奉旨將廣儲司六庫久儲物品酌量售變,其中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嘉慶十二年內務府奉旨庫存瓷器內變價10萬件;嘉慶十四年,售變圓琢瓷器就高達15萬件……嘉慶年間的這三次大招商、大變賣,使得共約45萬件康雍乾禦窑瓷器從宮中流向了民間,雖沒有明確記載其中珐琅彩的數量,但流失量之大也是可以想見的。
變賣出宮的珐琅彩和洋彩,一般都會被買家精心保護起來,成為傳家之寶而流傳於世。其實,清代到底燒造了多少件珐琅彩、洋彩瓷,並沒有準確的數據記載。從乾隆四十四年清點來看,當時瓷庫存瓷507581件,我認為,珐琅彩、洋彩可能占其中的20%,大部分珐琅彩、洋彩除自然損壞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國民間。所以,我的觀點是,民間仍有國寶的存在,民間藏家完全有可能收到清代珐琅彩、洋彩瓷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