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1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他們是跋涉在群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穿越了“五胡亂華”“黃巢之亂”的慌亂,邁過了黃河長江,來到閩西贛南粵東的汀江流域,開創了沿襲中原文脈的客家文化。他們的身份定位,歷經千年方才清晰;他們的土樓家園,已傲然立於世界文化遺產之列。他們散布在台海兩岸,他們下南洋,他們走四方。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們——客家人。
3月15日,由沈好放執導,俞智先、廉越執筆的央視年度大戲《下南洋》落幕。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數據顯示,這部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電視劇以4.56%的收視份額,僅次於央視3.15晚會,排名當日全國電視收視排行榜第二。再往前的新年伊始,2月22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之歌.桃園春風”大型電視晚會在台灣桃園巨蛋體育館上演。這個慶祝客家節日“天穿節”的文化交流活動,帶來了台灣客家的集體狂歡。此前的2月20日,展現客家文化的大型歌舞《土樓神韵》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更是讓客家文化在國家級藝術殿堂展現。
一時間,客家文化走進了北方民眾的生活,成為又一個文化熱點。這個讓許多民眾感覺陌生,甚至不知所雲的群體,也引發了許多疑問:客家人從哪裡來?為何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
展現客家文化的《下南洋》和展現山東文化的《闖關東》、展現晉商文化的《走西口》被人譽為央視“遷徙三部曲”,反映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移民歷程。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上,還有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的三大遷徙。即將赴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福建土樓與客家文化”的福建省閩西博物館負責人孫國亮介紹,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都經歷了漫長的遷徙過程。他們的祖先,都生活在當時的中原地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萬大軍“南戍五嶺”。秦末群雄逐鹿,大軍滯留當地“與越雜處”,在趙佗的領導下建立了南越國,成為廣府人的第一批成員。北宋末年,開封大批民眾南遷嶺南,途經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巷。此時的南遷漢人與早期廣府人融合成為新廣府人。南雄珠璣巷,成為廣府人的族群認同。
西晉“八王之亂”及隨後的“五胡亂中華”,導致大批黃河、洛水流域民眾南下到達福建沿海,他們把這裡的一條江命名為“晉江”,以示自己是晉人;他們的語言被稱為“河洛話”(或稱“福佬話”)。唐朝初年,光州固始(現河南固始縣)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平亂,開發了現廈門、漳州區域,隨行人員不少定居於此,成為閩南人的第二個來源。五代時期,光州固始人王審知“悉舉光、壽兵五千”開創了閩國,成為閩南人的第三個來源。由此,光州固始成為閩南人公認的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