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被孟席斯認為推動文藝復興的《永樂大典》,其中很多“科學成果”是錯誤甚至荒誕的,為何達.芬奇沒有照抄呢?其中也記載了中醫、瓷器製造等技術,為何在意大利卻沒有生根呢?而郭守敬的“日心說”,更多可能是受阿拉伯燈塔時期知識的影響。此外,孟席斯津津樂道的中國古代數學貢獻,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沒看過原文,不知道其中粗疏之處。他認為看上去與達.芬奇設計圖驚人相似的中國圖案,其實在畫法上,區別甚大。在書中,他特別引用了中國古代的“水車”、“筒車”的圖案,但事實上,這兩項發明很可能也是從中亞傳入的。
儘管孟席斯很努力,但《1434》只能是聊備一說,它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來證明。然而,歷史從來就是多元的,在確鑿無疑的證據出現前,每個人都有思考並做出解釋的權力。與本書的觀點相比,本書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深厚的功力、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知識,應該說,這是一本比《明朝那些事》更扎實、更有趣的著作。
歷史有多種讀法,多一種觀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從一種觀點出發,完全否定不同見解,那麼,即使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也會緣其狹隘,而扼殺了歷史存在的意義。因為,讀史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真理、獲取經驗,更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擁有永不疲倦的好奇心,我們要從歷史中獲取溫情、愛、尊重與寬容。
多元化的時代,才是好時代。孟席斯的書,至少能讓我們變得更豐富。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