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北京晨報》報道,無論是觀者還是扮演者,都不該盜名藝術,偽娘團可以被寬容,但絕對不值得提倡,更不是方向,不掌握這一界限,就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誤導。
“武漢動漫節”上,一群身著白衣的“少女”風姿綽約,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這群“少女”其實全是男兒身,他們都是“愛麗絲偽娘團”的成員。這個成立於2009年的cosplay社團都是由武漢各高校清一色的男生組成,因為漸漸走紅,他們被特別邀請參加此次動漫節。這個男扮女裝的現象想必又要受到社會的關注乃至評論,但無論怎麼關注,“偽娘”能在時下出現,除了說明社會的多元化、包容性之外,不該與藝術有任何關係,這不過是多元化社會中的一個新看點。
所謂“偽娘”,是日本動漫的一個概念,是由男性扮演的嫵媚的女性形象,這個風尚隨動漫的普及在中國開始出現。在“偽娘團”出現之前,“快樂男聲”選拔中的劉著,就因為“偽娘”形象在多個回合中勝出。值得一說的是,不是所有站在台上的都能算藝術,其中就包括“偽娘”,社會的發展推進了舞台的大眾化,但絕對沒有放寬藝術的界限。
所謂藝術,應該是生活的升華、精華。而從心理學上說,“偽娘”的出現,實際上是根基於一種對自身性別的“認知障礙”,這類人在生理上的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存在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與幼年時的教育有直接關係。以快男劉著為例,劉父由於工作忙無暇教育,劉著從小是在一個非常女性化的環境中長大,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城鎮中是有普遍性的,在媽媽、姥姥、奶奶、姑姨等女性化環境中長大,膽小怯懦、動輒流淚,很容易成就嬌滴滴的“奶油男孩”。與此同時,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重記憶、輕理解、輕推理,缺少男性思維的培訓,老師也更加喜歡安靜聽話的女孩,再加上文化傳播的影響,女性化的男明星成為偶像,使陰柔之氣大行其道。
既然是矛盾,就是相對於主流的偏頗,也就很難說沒有病態成分,所以,這種“認知障礙”始終是心理學上需要矯正的對象。隨著社會開放性的增加,這種情況會增加,但不管怎麼增加,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而是需要主流包容的,這種包容很可能使其成為獵奇的看點,但即便走紅,被熱捧,也終究和藝術無關。之所以這麼說,是要強調無論是觀者還是扮演者,都不該盜名藝術,偽娘團可以被寬容,但絕對不值得提倡,更不是方向,不掌握這一界限,就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