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自覺的公共教育使命
不得不佩服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細心和周到,然而,我還是抱著一份好奇開始對美國各大美術館、博物館進行仔細的網絡調查。不論是古根漢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還是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等等,都有自成體系的公共教育計劃,其中包括針對小學生、中學生和幼兒家庭的不同教育計劃。學校的部分課程可以在這些美術館中進行,美術館還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專門通道、耳機和講解員,能夠針對不懂英語的外籍人士提供翻譯講解員的陪同項目等。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網頁上,還提供了家長應如何帶領小朋友在美術館的自主參觀中引導他們去思考的溫馨提示,其網絡博物館則可讓在家的小朋友也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藝術的魅力,其服務真可謂無微不至。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美術館、博物館為大眾所提供的專業、完善的公共教育項目絕大部分都是免費的。
美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身處特殊的環境:有著強大的經濟背景和國家鼓勵發展藝術作為支撐,加上藝術機構成熟而有序的管理運作方式,廣泛的人脈資源和通暢的信息渠道,強大的對外傳播手段,促使美術館、博物館能夠不斷推出新的公共教育計劃。也正是得益於美國社會對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視使得美術館、博物館自然地成為公眾特別是父母們最信賴的文化資源,去美術館、博物館參觀展覽,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成為社會的一種風尚。
得知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博物館實行對外免費開放,並且提供各類藝術培訓班之類的課程,提供定期的面向大眾的文化藝術講座,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消息。當然,這些新興公共教育計劃的實施如何在相對穩定的機制下能夠保持其可持續性,如何使這些新興公共教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能夠不斷走向深入,我們還將面臨諸多的挑戰。比如,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進並愛上美術館、博物館?如何針對不同的年齡群實施公共教育計劃?如何提高美術館、博物館的宣傳力度,使之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如何讓公眾不只是專注於藝術作品,還能夠被美術館、博物館本身及其藝術態度所吸引?如何使公眾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美術館、博物館的建設當中?如何使美術館、博物館能夠切實做到服務社會,成為社會建設、社會公共教育的重要陣地?也許美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