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地上“克隆”秦始皇陵靠譜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1 11:04:19  


 
  看上去,趙成文的觀點是很人性化的,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泥土或水中的物體,銹蝕和腐爛的速度會加快,陵墓的結構和埋藏的文物有可能遭到破壞。虛擬的’影像發掘‘方案,可避免常規的露天發掘可能對文物和地宮結構造成的損害。”不過,這個看似人性化的理由必須有一個前提:考古人員必須進入秦皇陵。“按照趙成文設計的方案,需要多名考古人員進入秦始皇陵地宮,進行測繪和影像采集,並放置監控設備對內部溫度、濕度進行監測。之後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繪制立體的地宮結構布局圖,複原秦始皇陵地宮的原貌,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地面修建。”

  鬧了半天,人還得進去。試問,這種“克隆”與“破壞性的發掘”有何區別?當突如其來的“入侵者”進入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和諧生態環境,這個環境還能完好如初嗎?少量細菌都可能破壞環境,更何況是一群人呢!當年某些帝王陵墓被野蠻地破壞,而今天“克隆”之說則是披著科學外衣的破壞。網絡時代的破壞,或許更加殘酷。

  無論何時,人類都不應該高估自己的智慧,“人定勝天”只是一個美妙的幻想。其實很多考古發現都是歷史的偶然,刻意地尋找必然會帶來無盡的悲哀。既然這“克隆”與“挖掘”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那複制秦始皇陵的鬧劇何必要上演呢?

  再說了,複制歷史是一種很可笑的玩意兒,即便克隆出秦陵地宮,又能表示什麼呢?證明我們的祖宗很厲害嗎?表明我們的“克隆”技術很先進嗎?可以肯定地說,複制古羅馬大角鬥場對於意大利人來說簡直無法想像。更何況,今天的所謂“克隆”是有代價的,成本太高。

  記得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佩賽特在2005年10月19日舉行的“北京故宮與兵馬俑論壇”上說過:“讓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宮殿繼續沉睡地下,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方式。” 他還說,“挖掘有時就意味著破壞。”老外尚且憐惜我們的古墓,我們就不懂得憐惜嗎?秦始皇陵是一個大題目,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更多文物的出現,歷史或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我們何必操之過急呢?等等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