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齊魯晚報》報道,鑒寶收藏熱“高燒不退”,此類節目也在熒屏火爆多年。最近,電視鑒寶類欄目再次成為眾矢之的,起因是央視《鑒寶》欄目專家毛曉滬被指知假售假。差不多與此同時,江蘇有一個盜墓賊被抓後坦言,是看了鑒寶類節目才下定了盜墓的決心。鑒寶類欄目究竟怎麼了?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此類節目黑幕重重。
專家能說會演才受歡迎
電視鑒寶類欄目之亂,首先就亂在鑒寶專家上。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欄目組挑選專家一般只有兩條標準,其一要能說會演,其二要有一定知名度。上海瓷器鑒定專家高阿申幾年前曾是北京、湖南等鑒寶欄目的特聘專家,但最後他選擇了離開。
“怪就怪我不敢大膽說。”高阿申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就說一只明代瓷瓶吧,究竟是明嘉靖還是明萬歷的東西,我認為還需要商榷,但有專家就直接敢說是嘉靖,因為嘉靖比萬歷要早。還有就是估價上我比較保守,幾千塊的東西我不說上萬,但有專家敢開口就三萬五萬。”最終高阿申離開,敢說者留下。
有人笑稱,現在很多鑒寶節目的專家都是“演技派”,鑒起寶來怎麼說得讓人振奮就怎麼說。讓“演技派”當道,欄目組自然有吸引觀眾眼球的考慮。但問題是“演技派”未必就是“學術派”。高阿申透露,現在很多欄目制片人自己並不懂鑒寶,他們選擇專家也只能以“出了幾本書”“具有何種頭銜”為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