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與者報告完成績之後,實驗員對他們進行了個測試,考考這些人對《誠信保證書》的內容還記得多少。不出所料,在有機會說謊的條件下,由於沒有任何監督,大學生表現出了更多的不誠實行為,他們自報的成績比控制組的要高出許多,同時道德推脫的分數也更高。記憶檢測的結果則更有意思:有機會說謊的大學生組對保證書的細節記憶得更不準確。
但是沒有任何監督不代表一定說謊了,也許是因為沒有監督,所以大學生對保證書的細節記憶不準確。在進一步的實驗中,實驗者增加了一組大學生,讓他們閱讀《誠信保證書》並簽名,然後將他們放到有機會撒謊和無機會撒謊兩種條件下。結果發現,說謊者對《誠信保證書》的記憶結果遺忘得更多。
這個研究似乎向我們揭露了人類的厚顔無恥,但其實它也展示了人們內心中陽光的一面:在有機會說謊的情況下,那些閱讀過《誠信保證書》的大學生比沒閱讀過的大學生選擇說謊的人更少———在《誠信保證書》上簽過名的22個參與者中只有1人說謊了。
這些有機會說謊但堅持不說謊的人,道德推脫水平最低,對誠信保證書的記憶也是最好的。這可能提供了一個減少說謊的方法:簽個《誠信保證書》!為什麼保證書有保證不說謊的效果呢?這是心理學上的“自我一致性”原則———人們傾向於遵守自己做出的公開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