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北京晚報》報道,陳可辛的《武俠》上映後,觀眾提出了質疑:這部混合了偵破、動作和懸疑等多種類型的影片在視覺效果上確實不俗,可是完全看不到“俠”在何處。這樣一個“大而不當”的片名讓很多對於武俠片懷有感情的觀眾明顯感到了失望。其實,這部影片所出現的“有武無俠”的問題在近些年的諸多所謂“武俠片”中極為常見。
武俠片是華語片特有的一個類型,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忠勇俠義”等多種元素在內,在國際上也是享有盛譽的一個電影類型。從胡金銓的詩意、張徹的熱血,再到徐克的浪漫裡,誕生了許多經典之作。但是,近些年來,這一類型影片在慢慢的“變形”,甚至最終距離它的原本特征相去甚遠。在很多時候,“武俠片”搖身一變,僅僅剩下一個動作的皮,在內容上被其他元素輕易超過甚至掩蓋,最終讓這些所謂的“武俠片”面目全非,甚至名不符實。
俠的身份已模糊 武俠片變武打片
武俠片本來就是動作片的一個分支,注重打鬥和動作設計。但是,它區別於單純的動作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包含有濃重的俠義色彩,主人公也大多正氣凜然,或忠義一身,或憂國憂民,如《刺馬》裡張汶祥的兩肋插刀,《東方不敗》裡令狐衝的笑看江湖,《新龍門客棧》裡周淮安的一諾千金,《男兒當自強》裡黃飛鴻的豪情萬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