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檔倍受好評的節目,卻無法擺脫鮮花與板磚並行的命運。因“鳳凰嫁進雞窩”,以擺地攤為生,卻將愛情與藝術追求進行到底,感動無數人的“甩葱舞”表演者“蜘蛛俠”夫婦被指責“身份造假”;憑借一曲懷念亡母的《夢中的額吉》而走紅網絡的12歲蒙古族男孩烏達木陷入“假唱”風波;“光頭選手不能拿冠軍,因為海飛絲(《中國達人秀》冠名商)不答應”的坊間爆料;評委煽情、作秀、“打醬油”等水平和資格等多方質疑不絕於耳……即便節目製作方努力澄清,對其真實性信誓旦旦,依然不能取信於觀眾。以真實、真技、真情擄獲和打動觀眾的節目,卻要在“真”上挨上當頭一棒,這也許是對其最大的否定、對誠信最大的譏諷。
實際上,不獨《中國達人秀》,如選秀類節目催生出承擔部分挑選和培養選手,也完成部分幕後推手工作的“選秀中介”行業;為搏出位,情感類節目有意窺探隱私、誇張、獵奇、造假;一些參加過相親類節目的嘉賓集體轉型,使許多相親節目被指捧紅了一批演員和模特等。這些以收視率、經濟收益以及個人功利私欲為內在推力的電視節目之所以亂象叢生,其中又何嘗不潛藏著節目製作主體與參與主體對喜愛他們的觀眾給予他們的信任的一種集體透支?
具有去精英化、消解權威、追求多元、受眾面廣等特點的電視娛樂節目都一定程度上寄托著大眾樸素的人文情感與特定的文化期待,承載著大眾普遍的文化訴求。“民無信不立”,文化無誠信又如何?這些文化生產者誠信的缺失,扭曲了文化導向,喪失的是文化責任,傷害的是大眾的文化情感,破壞的是大眾乃至整個文化生態,甚至可能蔓延助長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
由此不禁要問:這種信任透支,要由誰來埋單?要如何埋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