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跑遍了浙南地區
從那以後,我一邊當記者,一邊展開了田野調查,為了夾纈,跑遍了浙南古村。
夾纈自唐代失傳後,只在浙南一小片地方保留了下來,為什麼如此?這是至今未解開的謎。通過調查,我將溫州發現的夾纈命名為“藍夾纈”,因為都是藍色,古代有彩色夾纈,因為是染絲織品,絲織品不吸水,節省染料,而清中期以後,棉布普及,棉布吸收染料太多,為節約成本,改用靛青。
靛青可大面積種植,它的根就是板藍根,過去人們得“火腮”(即腮腺炎)都是到染坊找靛花抹,開染坊的一般不得感冒。在採訪中記錄了大量的口述史,這些手藝人共同的特點是淳樸、實在。過去在農村,手藝人收入好,社會地位高,受尊重,所以師傅要求嚴格,在人與手藝上都必須誠實,長年累月下來,已成積習,所以做事一板一眼,不善於表達。
傳統染坊生意比較有保障,有一句俗語,說染棒攪一下,打鐵的錘子得敲幾天,說明利潤大。每年九月初九,染坊業要祭祖師爺,即梅葛(梅福、葛洪)二仙,都是方士,有的地方過年要停缸,祭缸神,但不講究的,什麼儀式也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