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顧振濤的功課除了考慮當月要進哪些新書,如何為一些需求比較獨特的買主盡快配齊所需圖書等之外,還要為店內“柴米油鹽”的雞毛蒜皮小事操心。上月的電費單寄來,總共4000多元,這其中包括了他的書店和邊上可的便利店兩家的用電量。由於兩家共有一個電表,費用自然由兩家分擔。
此時的顧振濤正拿出本子和筆,一再和可的便利店店長溝通。“書店晚上不營業,所以晚上不會產生用電量,你們店可是24小時開著的……”顧振濤演算幾遍終於與便利店的老板娘達成了共識。店員說,鹿鳴書店與可的便利店的電費一般以1:4的比例支出,但碰到夏天用電高峰季節,一分一厘都得算清楚。顧振濤尷尬地笑了笑,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面對漸次向下的境況,能省則省吧。
科班讀書人出身,顧振濤是有頭腦的。他一直在琢磨實體經營書店與網上書店的不同之處,尋找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每個月,每個季度,鹿鳴的書架上總會出現學術界最新的專著與研究成果,這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讀書人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最新的學術風向標。他按照文史哲不分家的道理,有意識地把相近學科的圖書擺放在一起,這讓一個研究特定領域的學者很容易看到相關交叉學科的書目。
“無論你買還是不買,走進鹿鳴有收獲,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顧振濤相信,這樣的“小作坊”會有自己的魅力,而且歷久彌新。但這個夏天,一天內連續幾小時沒一個顧客的場景不時上演。“別說零售額了,就是具有長期關係的訂戶,數量也在減少。我們留不住習慣網上購書的客人。”
“如果有一天鹿鳴沒有了,那對這裡的讀書人來說,會是多麼巨大的傷害?”這是陳天順心裡的想法。事實上,顧振濤不是沒有聽到過圈裡這樣的說法,這也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目前鹿鳴還沒有那麼慘,不可能過得很滋潤,但至少能維持溫飽。而未來究竟會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