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6日電/《合肥晚報》報道,純潔母語已經呼籲幾十年了,10多年前國家還頒布了《通用語言文字法》,但收效甚微。
近些年來,漢語使用混亂已呈蔓延之勢,愈演愈烈,裸露出“摩登”的三大“時髦”:其一,不少報刊的文章夾雜英語詞匯和縮寫,已成“家常便飯”,其“不合時宜”者如同美人臉上生出的瘡疤和牙縫里嵌著菜末、肉屑,刺人眼球,倒人胃口;其二,一些流行的中文歌曲成句成段地使用英語,嚴重肢解了漢語獨特完整的表達體系,給人的感覺莫明其妙,久思不得其解,是母語不能表達感情,還是人的母語情感變異?
其三,更為“時髦”的是爭先恐後、接踵而來的荒誕離奇的網絡語言,如文:“剛才聽QQ上一個GG話要純潔漢語了,好怕怕,不知道醬紫下去偶們是否也要規範,你說FT不FT?鬱悶ing……”好像過去地下工作者在用接頭語。類似“時髦”語還堂而皇之地上了大眾傳媒的報刊,什麼“油墨”(指幽默),“稀飯”(指喜歡)、“果醬”(指過獎)、“醬紫”(指這樣子)、“青蛙”(指醜陋的)、“菜鳥”(指新手)、“7456”(指氣死我了)等等不一而足,謬種流傳,母語遭罪。
人們不禁要問,漢字漢語是中華文化的根,這母性的聲音如今安在?問題就出在不倫不類的“時髦”上,而催生這“時髦”的,不是別的,是內外夾攻,即學者們總結的“內憂外患”:其外是西方語言主要是強勢英語的衝擊和侵蝕,使不少人滋生了“英語情結”和“英語崇拜”;其內則是母語教育鬆滯,自信心和“根”的意識衰微,漢字漢語成為網絡化進程中不斷遭到調謔和修葺的對象。難怪連韓國報紙也公然笑話“令人寒心的中國人的漢語功底”。長此下去,任其發展,母語即便不會消亡,也會漸趨沒落,命運岌岌可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