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魯迅的作品能夠都說是經典嗎?
張夢陽:我不認為魯迅的所有作品都堪稱經典。他也有不夠成功的作品,前期有,後期也有。但無論前期還是後期,都有相當數量的作品足以稱為經典。早就有專家說:魯迅即使只有一部《阿Q正傳》,也足以在中國現代作家中稱雄,何況他還有《仿徨》、《野草》、《且介亭雜文》那麼多堪稱空前絕後的作品呢?
記者:歷來有這種說法:認為魯迅到後期藝術上倒退了。這些倒退的作品還能稱為經典嗎?在當今還有價值嗎?
張夢陽:是的。歷來都有這種說法。但我認為並不盡然。為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我寫了《論魯迅散文語言的藝術發展》一文刊登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8期上。根據我多年的體悟,覺得僅就魯迅的散文語言來說,就是不斷發展的。例如《自言自語》、《野草》、《且介亭雜文》這三部不同時期的散文作品就有很大的不同。從筆調上經歷了平直-婉曲-幽深,色調上經歷了平白-絢爛-淡然,節奏上經歷了急板-行板-緩板,形成了魯迅所獨有的文體。例如《且介亭雜文末編》中的《半夏小集》是一束議論性的雜感,九段短論,各呈一番風采和理趣,一、五、六是對話體,二、三是箴言體,四、七、八、九是隨感體。文體騰挪多姿,富於變化;風格冷峻灑脫,蘊藉深厚;立論警策機智,尖刻詼諧。試將一節剝A大衫的對話與《華蓋集》中的《犧牲謨》進行一下比較,就會發現魯迅晚年的雜文藝術的確更為清峻、簡勁了,這裡的幾句話比那時的一大篇還要痛快淋漓!再拿四、七節的隨感與《而已集》中的《小雜感》作一番對比,又會感到魯迅晚年的雜文不僅更為峻拔,而且愈加豐厚、委婉、跌宕,不只限於哲理的凝聚,還展現“偉美的壯觀”,增添了畫面感和語言的頓挫、曲折之美。而文中所充溢的是更為熾烈的愛國熱情,不甘做任何人奴隸的凜然正氣,“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同是後期寫的文章,魯迅也是越到後來,越是成熟。就拿記人散文來說吧,《且介亭雜文》中的《憶韋素園君》和《憶劉半農君》,與《朝花夕拾》中的記人散文相比,是更上一層樓了,但似乎不及《我的第一個師父》那般蒼老、渾厚。“庾信文章老更成”,魯迅的文章是越老越成熟,越來越幽深了。我認為:魯迅《且介亭雜文》中的許多篇目,至今仍然堪稱經典,無人企及。魯迅的文章自有他獨特的語氣系統,這就是杜甫式的沉郁頓挫、舒緩自如,而且越來越醇熟。這一點需要長年的反覆涵咏品味才能體會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