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明碼標價的情感節目卻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首先,虛構的感情,讓社會信任的鏈條更加脫節。在這個信任流失嚴重的社會中,人們習慣了去懷疑、去揣測;卻不願意去相信。虛情假意的情感節目,則加劇了信任的流失;如果連情感都是虛構的、人造的,我們還有多少東西可以去相信?其次,利益的追逐,坍塌了底線倫理。按理說,臨時演員也要穿衣吃飯,靠自己的本事掙錢無可非議;問題就在於臨時演員打著“真實”的幌子,給老百姓上演了一幕幕滑稽的鬧劇。以《情感密碼》為例,“生了兒子就得養到老”,荒唐的言語,刺激了公眾關於生兒育女的那根脆弱神經,也挑戰了“養兒防老”的倫理底線。此外,標杆效應,加劇了社會心態的浮躁。《非誠勿擾》火了,相親節目便一哄而上;《愛情保衛戰》紅了,情感節目便接踵而至。拜金主義喧囂塵上,功利主義大行其道,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浮躁的情緒進一步傳染。
在泛商業時代,一切具有賣點的商業符號,都被搬上熒幕,成為“眼球經濟”的作料。兩性話題也好,婚外戀也罷,口水越多也好,爭議越大越妙,有話題才會有注意力,有注意力才會有“生產力”。明碼標價的演員,論斤論兩的感情,都只不過是文化快餐中的一道添加劑。在有些人看來,現實收入、物質利益“比泰山還重”,而底線倫理、社會公德卻“比鴻毛還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