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壇心病又來了 解讀中國人的諾獎心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2 09:23:24  


 
  非文化手段入侵諾獎

  由諾獎情結產生的諾獎崇拜之外,甚至還出現過不少的醜聞,比如向諾獎評委行賄等。諾獎評委馬躍然就曾公開表示,每月都有無數人給他寄信,多是各種作品,但“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者、自以為是的人,騙子、腐敗分子、偽君子 ”。馬躍然說:“一位在香港出版過不少詩集的女詩人,曾給我寄過一張5000港元的支票。一位山東的文化幹部兩年內給我寫了18封信……說他本人很闊,獎金我可以留下,名譽歸他。每封信中都有書畫作品贈予我,我當然都退還了。我回信請求不要再打擾,甚至讓瑞典學院管理郵件的人員將此人的信件退回。而今年春天,他又開始給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小組主席寫信了!”

  炒作、行賄、醜聞……公眾對於諾獎的追捧使諾獎變成了名利場,張一一說:“這些非文學的方法,當然不是文學本身應該追求的,而這些手段也正讓公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情結變得光怪陸離。”

  離諾獎到底有多遠

  實際上,近年來已經有很多批評家和作家開始反思諾貝爾情結,對於諾貝爾以及國內作家的批評也越來越多。

  張一一說:“其實諾獎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好,首先,諾貝爾只是一個化學家或者說發明家,而不是作家和詩人,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以諾貝爾這樣一個外行命名的文學獎,壓根就沒有資格成為世界文學最高獎,其次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中文水平,並不高明。比如馬躍然在很多封給中國學者和作家的公開信中,出現明顯錯別字、語法錯誤,我還曾經專門寫文章說過。一個號稱精通中國文化的評委尚且如此,那麼其他評委可想而知,你怎麼能期望他們評出好的中文作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