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 VS 心理學家:求關注背後是缺乏自我認可
買賣粉絲,看似用錢換粉絲,從心理學角度看卻是用錢去買自尊,買粉絲這本身又是個降低自尊的事,如此看來它竟是南轅北轍的事情。為何有些人看不清,關鍵在於沒有弄清楚自己到底缺什麼、多什麼,在行為中能獲得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心理學家對此進行深層剖析,發現我們原來如此不了解自己。
缺的不是關注是自我 買家認為自己缺少:別人的關注和認同
玩微博其實就是內心渴望更多交往的體現,我們想要別人的關注和認同,現實生活可能不如人意,希望能在網絡平台獲得彌補,少量的粉絲數卻很直接地顯露出我們的寂寞。
身份和平台
現在都不流行交換名片,直接問微博ID,粉絲數太少自然降低身份,跟對方解釋“我不玩微博”也顯得無力。
話語權
有了大量粉絲,有了身份,自然別人會重視你的言論。憑什麼別人一句“我沒化妝就出門了”得到的回覆比我的“誰要跟我一起去看電影?”還要多。
心理學家認為他們缺少:自我認可
他們就像是孩子,追求父母的關注。得不到關注,就通過嘩眾取寵的行為吸引注意力;或者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假裝自己得到了關注。根本原因都在於他們缺乏自身認同,只能通過別人的注意力,或者別人對自己的認同,才能給予自身肯定。對於一個自我認可程度高的人來說,外在的這些都影響不了自己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