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北京晨報》報道,前不久,張一一爆出嚴歌苓憑借《第九個寡婦》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引發了無數質疑,恰逢同名電視劇開拍,而改編自嚴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釵》也剛剛點映,因此被質疑炒作。張一一表示其信息也是輾轉而來,最近聽說諾貝爾獎的評委正在讀嚴歌苓的作品,因此猜測了一下,也沒有為相關電影、電視炒作的意思。
儘管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文學正在沒落,但相反的是,每年的九十月份,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時,媒體、評論者以及公眾依舊一片火熱,同時各種謠言、炒作層出不窮。為何在社會普遍批評文學衰落的時代,諾獎仍舊每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著名文化評論家劉仰說:“中國近代史上落後了較長時間,總想獲得別人的肯定,顯得自己要求上進,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奧斯卡屢敗屢戰,申遺夢趨之若鶩,諾貝爾成了心病。我想,文化世界更應該關注的不是這些。”
從諾獎崇拜到諾獎炒作
每年一到諾獎獲獎名單公之於眾之前,總有關於中國人獲獎的傳聞,從民國時代的魯迅、林語堂等,到當代的莫言、李銳以及今天的嚴歌苓,從來都不缺乏傳聞和猜想。而近年來,因為商業社會眼球經濟時代的來臨,用諾貝爾來炒作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比如曾經出版過的一本李敖的《諾貝爾提名文選》,就曾被懷疑是借諾貝爾文學獎炒作,也有人曾表示李敖並未被諾貝爾文學獎提過名。
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屢屢成為炒作的對象?作家張一一說:“每年的9月底10月初諾貝爾文學獎公布頒獎結果的時候,中國作家和媒體就會集體痛經。產生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時代,所產生的影響至今還有,不自信,原本泱泱大國的風範失去了。如今,在價值觀的輸出上也並不如意,所以對於外部的標準過於注重了”。
劉仰則說,這種現象其實仍舊是“諾貝爾情結”的延續,中國近代史上落後了較長時間,總想獲得別人的肯定,顯得自己要求上進,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不僅僅是文學,電影、體育,甚至連文化遺產都是如此。我們一次次衝擊奧斯卡、戛納、威尼斯、柏林,甚至還有澳大利亞無聊的、小小的電影獎;在奧運夢想已經實現的時候,奧斯卡夢想還“尚需努力”;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夢想也讓中國人趨之若鶩;諾貝爾夢想似乎距離更遠些,已經成為了一塊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