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貨居多精品力作仍難產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的長篇小說出版可能會突破4000部,這與以往每年出版1200部左右的長篇小說相比,起碼在數量上有了驚人的飛躍。但數量的增加並不代表著質量的提升,有厚度有個性有影響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數。中國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即便是那些實力派作家的創作,近兩年陷入了裹足不前難以“突圍”的尷尬境地,創作傾向越來越趨於娛樂化,有些小說甚至完全成了快餐式的消費品或影視劇腳本,文化含量和小說的文學特性則表現得明顯不足。如果說還有人堅守在文學這塊“麥田”的話,那麼賈平凹應該算是一個。2011年的年初,他的長篇《古爐》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高調亮相,在現場的讀者見面會上,賈平凹稱他寫這部小說耗費了四年的時光。四年創作一部長篇,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速度,四年的時間,也讓他收獲了自己“迄今表現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見功力和深度的文本”。除此而外,麥家的《刀尖》、格非的《春盡江南》、嚴歌苓的《陸犯焉識》、範小青的《香火》、王安憶的《天香》、哈金的《南京安魂曲》等,也給讀者帶來了一些驚喜。這些在讀者中引起一定反響的小說,雖然題材不同,表現形式也各不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即遵循了長篇小說的創作規律,按部就班,沒有急功近利。
與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景象相比,倒是文學評論有些疲軟甚至啞火。近年來,有見地、說真話、真正能夠促進文學創作的評論文章越來越少,評論的無力,在這一年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