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再次見到馬驍先生是在去年11月的“馬驍藝術大賞展”頒獎儀式上。看上去,馬驍先生的精神狀態和十六七年前我們初次見面時一樣,還是那麼充滿活力、熱情洋溢、堅忍不拔,只是更多了一份開拓的自信,多了一份收獲的喜悅,也多了一副支撐脊椎的夾板。
突然想起一位叫“雲中白鶴”的詩人寫的一首叫《墾荒者》的詩,這首詩寫得很好,很能打動我。於是稍作修改,以表達我對“墾荒者”的敬意:
抬頭望一眼夕陽,
心中淌出一抹苦澀的悲壯。
難,也不彎下,
你炎黃子孫不屈的脊梁。
汗水流淌在路上,
滋潤著腳下這方滾熱的希望。
苦,也要向前,
永不懈怠生命感悟到的緊張。
說馬驍是拓荒者並不過分。早在1979年,很少有中國畫家到日本定居,馬驍就與夫人王荻地一道東渡日本,開始在異國他鄉探索自己繪畫的天地。他慢慢地發現想要在這方未開墾的中國畫處女地上,播撒自己的理想、收獲自己的成果,僅用繪畫和展覽是遠遠不夠的。馬驍於是決定跳出自己創作的圈子,讓更多的日本人先了解中國畫、喜歡中國畫,然後再走進他的藝術世界。
踐行這個決定用了他30多年的時間。30多年裡,馬驍一遍又一遍地在一張張白紙上潑灑自己的希望和對中國畫的感悟。見過很多在日本發展的畫家,沒見過哪位畫家肯花這麼多時間在基礎的繪畫教育上;見過很多有耐心的畫家,沒見過哪位畫家有這麼大的耐力,30年如一日苦苦地傳播著中國繪畫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久而久之,一批又一批喜歡馬驍藝術的人們開始聚集在他的身邊,並長年緊隨不舍。現在,馬驍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這片土地已是山花爛漫、碩果累累了,他門下的弟子遍布日本,他的教材也深入人心,已經發行了近30萬册。
說馬驍是經營者並不過分。他知道,與其苦苦地等待別人來理解,不如自己先去理解;與其讓別人看自己作畫,不如自己先去看別人作畫。馬驍的藝術就像涓涓流水,無聲地滋潤著自己,滋潤著腳下這片土地。很多人喜歡跟隨他,在他的藝術中尋找快樂。現在,只要他一號召,就有人積極響應,甚至不惜冒著大雨從各地趕到東京,為了領取一份馬驍的大獎。一位來自沖繩的獲獎者激動地說:“跟馬先生學畫已經7年了,能獲得優秀獎很激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