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群 |
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社科院網站報道,嘉賓簡介:王立群,1945年3月14日出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出版有《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現代學史》《成書研究》等學術專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選》版本、注釋綜合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學文獻輯考與研究”的研究。
核心提示:歷史和今天沒有一個截然的界限。
當嶄新的河南出現的時候,所有外界對它的印象都會隨之改變。
目前在做的第一件事是通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介紹北宋的歷史。第二事情是把河南大學的文選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中心,使它成為河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亮點。
記者: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有人認為歷史學家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國情專家,您認為是這樣麼?應當怎樣看待歷史的實用價值?
王立群:您說的很對。歷史學家是這樣子的。歷史是過去的今天,今天是過去的延續,其實歷史和今天沒有一個截然的界限,所以在講史的時候,你看到的雖然是古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但是你稍微深入一點,就會看到現實社會。通過歷史研究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過去,這對於了解並理解今天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同意歷史學家也是國情專家這個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歷史有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真實的歷史。比如今天下午我們三個人度過半個小時,這個階段就叫真實的歷史。它最大的特點是一旦過去就不會重複,所以沒有真實再現。現在經常說真實再現一段歷史,那是不可能的。真實的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唯一性和不可重複性。
第二個層次是記錄的歷史。用文字、影像、音像去記錄一段歷史。所有被記錄的歷史,都是經過選擇的,因為在記錄的過程中,絕不可能記錄下歷史的全部,一定是有選擇、有删減而且受記錄者本身種種因素的制約,如記錄者的政治傾向、價值判斷、興趣點、將來能夠發展的字數的多寡、畫面的長短,都決定了它記錄下來的僅是真實歷史的一個部分,所以從真實的歷史到記錄的歷史,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