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中國教育報作者王寧的文章:如果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中國全面進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起點的話,那麼中國在這一進程中已經順利地前行了近10年,並且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顯示出持久發展的潛力。但是較之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自然資源的浪費和耗竭,中國的各種環境生態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可以說,中國快速地進入了消費社會,與此同時,消費文化在中國加速發展,最近一個令世人咋舌的事件就是,中國被一些西方媒體評為世界奢侈品消費第一大國。這對於國人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果真提前進入消費社會了嗎?從最近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就中國的總人口而言,每月收入夠得上扣稅標準的人只有2400萬,而大部分人則處於“溫飽型”或“前溫飽型”的水平,少數人甚至還處於貧困線以下。既然如此,中國又怎能稱得上世界奢侈品消費品第一大國呢?這就促使我們從更深的層次去全方位地思考這個問題。
高雅文化被放逐到邊緣地帶
最近幾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精英文化受到嚴峻的挑戰,大體上呈萎縮狀態。一方面,包括高雅文學藝術在內的精英文化領地日益萎縮,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的疆界卻變得越來越寬泛甚至越來越不確定。過去一度被精英知識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曾幾何時已被放逐到了當代生活的邊緣,大眾文化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取向。
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精英文化觀,為大多數人得以欣賞和“消費”文化產品提供了可能。對於這一點,人文學者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就會成為大眾文化的“棄兒”和犧牲品。但是,文化既然已經走出了精英人士的象牙塔,那麼它的產品就必然首先符合大眾的口味,成為大眾共有的財富,只有這樣,這些文化產品才具有大眾性,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並供他們欣賞和消費。
對於中國在世界的和平崛起,不同的人已經作出了不同的反應。一向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近似“妖魔化”報道和描繪的西方主流媒體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通過把中國美化為一個發達的“超級大國”,迫使中國在全球經濟序列中承擔過高的責任。而國內一些曾經妄自菲薄的人也同樣一改以往的做法,過於沾沾自喜地標榜自己的富足和奢侈。在對外交往中,大肆揮霍錢財,在個人消費方面,也不惜追求名牌和時尚,因而給國外媒體造成了一種虛假繁榮和奢侈的印象。
|